江苏无锡为锡剧传承立法,守护“太湖一枝梅”
太湖之滨,吴韵悠扬,一部《无锡市锡剧保护传承条例》的出台,让这份绵延百年的戏曲瑰宝迎来法治保障的新篇章。
10月23日,江苏无锡召开《无锡市锡剧保护传承条例》新闻发布会,宣布这部无锡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地方性法规将于11月1日起正式施行。
被誉为“太湖一枝梅”的锡剧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无锡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名片。然而,随着时代变迁,这一传统剧种面临人才短缺、创新不足等发展瓶颈。
此次无锡通过立法突破困局,从人才培养到跨界融合,全方位为锡剧的传承与发展赋能。
01 立法背景:锡剧保护迎来法治里程碑
锡剧作为华东地区三大剧种之一,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流行于太湖流域及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江南文化的重要载体。
多年来,锡剧面临着人才断层、演出市场萎缩、创新不足等挑战。面对这些问题,无锡市决定通过立法为锡剧保护传承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
《条例》的制定经历了深入的调研和广泛的意见征集。
无锡市人大常委会坚持“开门立法、民主立法”,通过多种渠道公开征求意见,组建专项调研团队赴相关地区实地考察。
在立法调研与条例修改的全过程中,各方围绕锡剧发展现状展开全面梳理,深入剖析人才短缺、剧目创新不足、传播渠道狭窄等短板问题。
经过多次专题会商和研究论证,8月27日,无锡市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了《条例》,9月30日获江苏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最终定于11月1日起施行。
02 保护范围:清晰界定传承对象
《条例》对锡剧保护传承对象进行了清晰界定。
保护范围包括锡剧的代表性剧本、剧目、唱腔、语言、音乐、曲谱、表演艺术、舞台美术等传统文化表现形式。
同时,与锡剧相关的化妆制作技艺、历史档案资料、传统习俗以及相关实物、场所也被纳入保护传承范围。
《条例》还要求市文化旅游主管部门组织开展锡剧资源调查,建立锡剧史料档案和保护清单,推动建立锡剧资源数据库和数字共享平台。
03 创新机制:全方位保障锡剧传承
《条例》建立了系统的保护传承工作机制,明确锡剧保护传承坚持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原则。
在政府职责方面,《条例》规定市、县级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将锡剧保护传承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定期研究工作制度。
财政投入保障机制也得到了完善,相关规定要求将锡剧保护传承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
同时,《条例》还明确设立锡剧保护传承基金,鼓励社会捐赠,形成多元投入机制。
值得注意的是,无锡还加强与常州等锡剧流行区域的交流协作,推动锡剧保护传承区域合作。这种跨区域协同保护的方式,在地方剧种保护立法中颇具创新性。
04 人才培养:多层次构建传承梯队
人才短缺是锡剧传承面临的核心问题。立法调研显示,锡剧人才短缺、层次不高的现象十分普遍。
针对这一瓶颈,《条例》聚焦锡剧人才队伍建设,多管齐下打造传承梯队。
在青年人才培养方面,《条例》要求制定实施涵盖编剧、表演等各领域的青年人才培养计划,加大青年领军人才培养力度,支持引进紧缺型专业人才。
为加强后备人才培育,《条例》支持高校和职业学校开设锡剧相关专业,完善兼职授课机制,建立委托培养制度。
此外,《条例》还明确依法认定锡剧代表性传承人,支持其设立传习所、工作室,并提供经费支持。
对有一定社会影响、公众认可或长期服务基层的优秀锡剧人才,可适当放宽职称申报条件,这一规定为基层锡剧人才提供了成长空间。
05 院团建设:分类指导激发活力
锡剧院团是锡剧传承的重要力量,《条例》对国有和民营院团实施分类指导,激发院团活力。
对国有锡剧院团,《条例》引导其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深化内部改革,健全完善收入分配激励机制。
对高层次人才、关键岗位人员、业务骨干以及急需紧缺人才可以实行灵活多样的薪酬制度。
对民营锡剧院团,《条例》在加强规范引导的同时,对符合条件的院团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
同时确保民营院团从业人员在研习培训、职称评审等方面与国有院团享受同等待遇。
06 创新融合:让传统戏曲焕发新生
保护传统不等于固步自封,《条例》特别强调通过创新让锡剧与时俱进。
在艺术创新方面,《条例》支持剧本剧目创新和保护,保障创作人合法权益,鼓励在唱腔音乐、表演程式、舞台美术等方面创新。
在跨界融合方面,《条例》鼓励锡剧与影视、动漫、游戏以及文化旅游融合,拓展“锡剧+旅游”应用场景。
在传播方式上,《条例》要求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开展宣传推介,推动建设在线剧院、数字剧场。
培育线上演播新业态。
这些创新举措将助力锡剧艺术从“小众喜爱”走向“大众追捧”,从“台下冷清”变为“线上火热”。
07 普及推广:从校园到社会的多层次体系
为扩大锡剧的群众基础,《条例》构建了从校园到社会的多层次普及推广体系。
在校园普及方面,《条例》推进锡剧校园普及,建设锡剧特色传承学校,推广小锡班、锡剧社团模式。
支持中小学校将锡剧纳入音乐课程和艺术类展演项目。
在社会推广方面,《条例》规定将锡剧惠民演出纳入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目录,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各类锡剧院团开展惠民演出。
值得一提的是,《条例》还将每年6月7日定为“锡剧日”,要求全市积极开展锡剧宣传展示,营造全社会重视支持锡剧保护传承的氛围。
08 实施前景:立法内容已逐步落地
《条例》虽未正式施行,但部分内容已开始落地实施。
在阵地建设方面,锡剧博物馆(新馆)已在无锡市锡山区文体中心启动建设。新馆预计2027年底建成,将成为集展览、演出、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平台。
在人才培养方面,“锡剧菁才培养行动计划”已落地实施,不断夯实锡剧传承的人才基础。
在传播推广上,相关部门已梳理了珍贵音频资料,进行数字化处理后登上QQ音乐等平台,提升传播力和影响力。
锡剧保护的“无锡实践”刚刚启幕。
未来,随着《条例》的实施,这座有着三千年历史的江南名城,将在法治的轨道上,让“太湖一枝梅”绽放得更加绚烂。
锡剧的袅袅清音,将继续回荡在太湖之滨,传向更远的世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