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立“本”开“新”
立“本”:爱国主义教育的根基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深厚源泉。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爱国思想,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从古代仁人志士“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到近现代革命先辈为了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而奋斗牺牲的精神,都是对爱国传统的一脉相承。大学生通过学习传统文化经典,能够深入体会古人对家国的热爱,从而筑牢爱国主义的思想根基。
例如,儒家倡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引导青年大学生从自身修养做起,逐步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相联系。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故事,如岳母刺字“精忠报国”等,更是以生动形象的方式传递着爱国的价值观念。
弘扬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优秀文化的结晶。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对于青年大学生而言,这种民族精神是激励他们奋勇前行的强大动力。
在当代,抗洪救灾、抗震抢险等事件中所展现出的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的精神,就是民族精神在新时代的体现。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传承这种民族精神,就能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坚定信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的主流价值观念,其中爱国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之一。它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继承与升华。青年大学生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理念,就是要热爱社会主义中国,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
例如,在国际交流中,大学生积极传播中国的正面形象,展示中国的文化魅力和发展成就,体现对社会主义中国的热爱;在学习和研究中,努力掌握科学知识和技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这都是践行爱国这一核心价值观的表现。
开“新”: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创新路径
结合新媒体技术开展教育
随着新媒体的迅速发展,爱国主义教育要与时俱进。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如微博、微信等,可以传播爱国主义的正能量。例如,开设官方的爱国主义教育公众号,发布爱国主题的文章、视频等内容。这些内容可以是讲述近现代中国的奋斗史、当代中国的伟大成就,也可以是对爱国人物的访谈。
短视频平台如抖音、快手等也可以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新阵地。通过制作有趣、生动的短视频,如以动画形式展现爱国故事、用音乐视频歌颂祖国山河等,吸引青年大学生的关注。同时,利用新媒体的互动性,开展爱国主义话题讨论、线上爱国主义知识竞赛等活动,增强大学生的参与感。
融入国际化视野
在全球化背景下,爱国主义教育不应是狭隘的民族主义教育。青年大学生需要在国际视野下理解爱国主义。高校可以开展国际交流项目,让大学生与国外学生交流互动。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一方面能够更好地传播中国的爱国主义文化,另一方面也能学习借鉴其他国家的优秀文化成果。
例如,在国际学术交流中,大学生在展示中国科研成果的同时,也能深入了解国际前沿科技动态,从而激发他们为提高国家科技竞争力而努力学习的爱国热情。同时,通过研究国际事务和不同国家的发展模式,大学生能够更加理性地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优越性,进而增强爱国情怀。
以实践育人深化爱国情感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深化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途径。组织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如志愿服务、社会调研等。在志愿服务中,大学生可以深入社区、乡村,为人民群众服务,体会奉献的快乐,从而增强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
例如,参加扶贫调研的大学生,深入贫困地区了解国家扶贫政策的实施效果,看到贫困地区在国家扶持下发生的巨大变化,这会使他们深刻感受到国家发展战略的伟大意义,激发他们为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努力奋斗的爱国之志。同时,组织大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革命遗址等,让他们亲身感受历史的厚重,传承革命先辈的爱国精神。
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既要立“本”,筑牢爱国主义的根基,又要开“新”,不断探索创新教育的路径,从而培养出具有深厚爱国情怀、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青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