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福建等地区迅速开展公路应急抢通处置工作,是保障民生畅通、恢复区域交通秩序的重要举措,尤其在遭遇台风、暴雨、地质灾害等突发情况时,高效的应急抢通能最大限度减少灾害对经济社会运行的影响。以下从工作重点、保障措施和意义三方面展开说明: 一、公路应急抢通处置的核心工作重点1. 快速排查险情 第一时间组织专业力量对受影响路段进行全面排查,明确塌方、积水、桥梁损毁、路面断裂等险情的具体位置、规模及影响范围,建立“一险一档”,为抢通方案提供精准依据。 *例如:台风过后,需重点排查山区公路的滑坡隐患、沿海路段的海水倒灌情况,以及涵洞、隧道的排水通畅性。*2. 科学制定抢通方案 结合险情特点和交通需求,优先保障主干道、救灾通道和民生运输路线的抢通。对于重大损毁路段,组织技术专家论证临时便道搭建、桥梁加固或绕行方案,确保抢通过程安全高效。 *例如:对塌方路段,可采用机械清运与人工清理结合的方式,同步规划临时绕行路线疏导车辆。*3. 统筹调配资源力量 协调应急、交通、水利、武警等多部门力量,集中调配挖掘机、装载机、抢险车辆、应急照明设备等物资,以及专业施工队伍,形成“多兵种协同”的抢通合力。同时,提前储备应急物资,避免因设备短缺延误工期。4. 强化安全防护与监测 抢通过程中需设置警示标识,安排专人指挥交通,防止次生灾害(如余塌、山洪)对施工人员和过往车辆造成威胁。此外,要对抢通路段进行持续监测,评估路面稳定性,确保临时通行方案的安全性。 二、保障应急抢通高效推进的关键措施建立联动机制:明确政府、交通部门、应急队伍、属地乡镇的职责分工,形成“统一指挥、各司其职、快速响应”的协同体系,确保信息互通、资源共享。 完善预案体系:针对不同灾害类型(如台风、地震、泥石流)制定专项抢通预案,明确流程、责任人和物资储备标准,定期开展演练,提升实战能力。 加强技术支撑:利用无人机航拍、卫星遥感等技术快速评估灾情,借助大数据分析优化抢通路线;引入模块化临时桥梁、快速铺路设备等先进工具,提高抢通效率。 保障资金与物资:设立应急抢通专项经费,确保抢险物资(如燃油、钢材、应急照明设备)充足储备,并建立跨区域调配机制,应对大规模灾情。 三、公路应急抢通的重要意义保障民生通道:快速恢复公路通行,确保救援人员、医疗物资、生活必需品能及时送达灾区,解决群众出行和基本生活需求。 助力灾后重建:公路畅通是恢复生产、重建家园的前提,能为电力、通信、供水等基础设施抢修提供运输保障,加速区域经济社会秩序恢复。 维护社会稳定:高效的应急抢通工作体现政府应对灾害的能力,有助于增强群众信心,减少因交通中断引发的恐慌和次生问题。支持福建等地做好公路应急抢通,既是应对当前灾害的紧迫任务,也是完善全国应急管理体系的重要实践,对提升极端天气下的交通韧性具有重要意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