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关于塞罕坝荒原变林海绿色奇迹的详细介绍:塞罕坝的基本概况 地理位置:塞罕坝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境内,地处内蒙古高原浑善达克沙地南缘,与北京直线距离仅180公里,平均海拔相差1500多米。 历史变迁:历史上,塞罕坝曾是水草丰沛、森林茂密、禽兽繁集的皇家猎苑,有“千里松林”之称。但由于清末开围放垦、战乱等原因,森林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到20世纪50年代,这里已变成了黄沙漫天、荒无人烟的荒原。绿色奇迹的创造历程 艰难起步:1962年,塞罕坝机械林场正式组建。建场初期,条件极为艰苦,最低气温达零下43.3℃,年均无霜期仅52天。由于缺乏在高寒、高海拔干旱瘠薄沙地造林的成功经验,1962年、1963年连续两年造林成活率仅有8%。 探索发展:塞罕坝人摸索总结出高寒地区全光育苗技术,培育出优质壮苗,并改进了苏制造林机械和克罗索夫植苗锹,创新了“三锹半”缝隙植苗方法,大大提高了植苗速度。1964年,“马蹄坑”造林688亩,成活率达到了95%以上,为大规模造林绿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持续推进:经过三代人半个多世纪的艰苦创业、接续奋斗,塞罕坝的造林面积超过110万亩,植树近5亿棵,建起了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林。与建场初期相比,林地面积由24万亩增加到115.1万亩,林木蓄积量由33.6万立方米增加到1036.8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由11.4%提高到82%。关键技术与经验 育苗技术:摸索总结出高寒地区全光育苗技术,培育出了“大胡子、矮胖子”优质壮苗,解决了大规模造林的苗木供应问题。 造林技术:总结出了包括客土回填、覆膜保水、幼苗保墒、防寒越冬在内的一整套攻坚造林技术规范,提高了造林成活率。 混交林营造技术:近年来,通过引进白桦、稠李、柞树、水曲柳、五角枫等树种以及花楸、蓝靛果、小檗等灌木,营造针阔混交、色彩层次丰富的异龄复层混交林,逐步使林分达到近自然状态,增强了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抗病虫害能力。生态环境效益 防风固沙:塞罕坝机械林场与河北承德、张家口等地的茂密森林连成一体,筑起一道绿色长城,有效遏制了浑善达克沙地的南侵,成为京津冀和华北地区的风沙屏障。 水源涵养:每年可为滦河、辽河下游地区涵养水源、净化淡水2.84亿立方米,是河的源头,为下游地区提供了丰富的优质水资源。 保持水土:每年减少土壤流失量513.55万吨,减少了水土流失对土地的侵蚀,保护了土壤肥力。 碳氧平衡:每年可固定二氧化碳86.03万吨,释放氧气59.84万吨,对维持区域碳氧平衡发挥了重要作用。 生物多样性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物种资源,使塞罕坝成为天然的动植物物种基因库。经调查统计,共有陆生野生脊椎动物261种、鱼类32种、昆虫660种、大型真菌179种、植物625种。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经济效益:塞罕坝的森林资产总价值达231.2亿元,每年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达155.9亿元。同时,发展了森林旅游、绿化苗木、风电、碳汇交易等绿色产业,绿色产业收入已超过林场收入的一半。 社会效益:塞罕坝机械林场的建设,带动了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促进了就业,提高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此外,塞罕坝精神也成为了一面旗帜,激励着更多人投身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事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