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米越来越好吃,这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品种改良
育种技术创新
传统育种与现代技术结合:传统的杂交育种技术在中国大米品种改良中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袁隆平院士的杂交水稻研究,通过杂交不同水稻品种,筛选出具有优良性状的后代。现代生物技术如基因编辑技术也逐渐被应用于水稻育种。科学家可以更精准地对水稻基因进行修饰,以获得更高产、优质的品种。像CRISPR Cas9基因编辑技术,能够对水稻中的某些基因进行定向编辑,提高水稻对病虫害的抗性,同时也有助于改善大米的口感和营养品质。
优良品种选育
注重品质指标:在品种选育过程中,除了关注产量,对大米品质的考量也日益精细。例如,对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等指标的研究和筛选。直链淀粉含量适中的大米口感较好,一般来说,直链淀粉含量在15% 20%左右的大米,蒸煮后米饭柔软有弹性,适口性佳。许多新选育的水稻品种都在这个范围内优化直链淀粉含量,如黑龙江的一些优质粳稻品种。
多样化的品种满足不同需求:选育出了适应不同地域和消费需求的品种。在南方,籼稻品种不断推陈出新,既有适合做煲仔饭的长粒型籼稻,其米粒细长,油润光亮,煮出的米饭粒粒分明,又有适合做米粉等加工食品的专用品种;在北方,粳稻品种的品质也在不断提升,口感软糯,香气浓郁,像五常稻花香等知名品种,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喜爱。
种植技术改进
精准农业技术的应用
土壤管理:通过土壤检测技术,精准了解土壤的肥力、酸碱度等指标,从而实现精准施肥。例如,利用卫星遥感和土壤传感器技术,农户可以确定土壤中氮、磷、钾等养分的含量,然后根据水稻生长的不同阶段,精确地补充所需养分。在东北地区的一些大型水稻种植农场,这种精准施肥技术不仅提高了肥料利用率,减少了浪费,而且有助于改善大米的品质,使米粒更加饱满,口感更好。
灌溉管理:采用智能化的灌溉系统,根据水稻生长的需水规律进行精准灌溉。例如,在水稻的分蘖期、孕穗期等关键时期,保证充足而合理的水分供应。一些地区采用滴灌、微喷灌等节水灌溉技术,既能满足水稻生长需求,又能避免因过度灌溉导致的土壤板结等问题,从而提高大米的品质。
绿色防控技术推广
减少农药残留:采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绿色防控手段来控制病虫害。例如,在稻田中释放赤眼蜂防治稻纵卷叶螟,利用昆虫性诱剂诱捕害虫等。物理防治方面,采用防虫网、诱虫灯等设备。这些措施减少了化学农药的使用量,降低了农药残留对大米品质和口感的影响,使大米更加绿色、健康、美味。
加工与储存技术提升
加工技术精细化
适度加工:现代大米加工越来越注重适度加工,避免过度加工造成营养成分的流失。在加工过程中,精确控制碾米的程度,保留大米的糊粉层和胚芽部分。这部分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适度加工后的大米既保持了良好的口感,又具有更高的营养价值。
先进的加工设备:采用先进的加工设备,如高精度的碾米机、色选机等。碾米机能够更加均匀地去除稻谷的外壳和部分皮层,使大米的颗粒完整、表面光滑。色选机可以准确地剔除有瑕疵的米粒,保证成品大米的质量和外观一致性,从而提升了大米的整体品质。
储存技术科学化
控温储粮:科学的储存技术对于保持大米的品质至关重要。大型粮库采用控温储粮技术,通过空调、通风等设备,将储存环境的温度和湿度控制在适宜的范围内。低温储存可以抑制大米中微生物的生长和害虫的繁殖,减缓大米的陈化速度,保持大米的新鲜度和口感,使消费者在较长时间内都能品尝到新鲜可口的大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