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17家头部车企陆续宣布将供应商账期统一至60天内。这一举措确实让车企面临着一场资金“大考”。具体分析如下:账期调整的背景:长期以来,国内车企账期普遍较长,2024年平均账期高达170-200天,是丰田、奔驰等海外车企的两倍甚至三倍。车企迫于“价格战”,一边降价,一边以长结算周期向供应商转嫁压力。2025年6月1日,《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正式生效,规定大型企业从中小企业采购货物等,应当自交付之日起60日内支付款项,在此背景下,车企纷纷响应,开启“账期革命”。车企资金压力增大:车企此前通过较长的应付账款账期,相当于获得了无息或低息融资,降低了自身维持日常运营所需的流动资金。例如,据统计,12家车企的累计应付账款规模超过了1.1万亿元,比亚迪、上汽集团和吉利控股位列前三,应付账款规模分别为2440亿元、2411亿元、1824亿元。账期从170天降到60天,意味着车企需要更快地支付供应商货款,这将加大车企的现金流压力,对其资金周转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不同车企面临情况各异:对于比亚迪、吉利、长城等应付账款多、账期周期长、供应链金融占比高的车企来说,它们凭借较大的规模和较强的资金实力,可能有一定的缓冲空间,虽面临资金压力,但尚可承受。然而,对于原本资金链紧张、融资难的车企,如蔚来、赛力斯等,情况则更为严峻。这些车企资产负债率偏高,如蔚来2024年资产负债率达87.45%,赛力斯为87.38%,且自身造血能力不足,主要依赖外部融资,缩短账期可能使它们面临更严峻的资金链挑战。促使车企寻求高质量发展:账期缩短将倒逼车企更好地寻求高质量发展之路。这要求车企优化自身资金管理,提高运营效率,合理规划资金流,减少不必要的资金占用。同时,车企需要更加注重提升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通过增加销售收入来改善资金状况,而不是单纯依靠延长供应商账期来维持经营,从长远来看,有利于汽车行业整体生态的优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