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前五个月,我国钢铁行业经济效益显著提升,实现了从年初亏损到整体盈利的逆转,行业运行呈现出供需改善、成本下降、出口增长的积极态势。以下是具体分析: 一、利润大幅增长,行业走出低谷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5月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累计实现利润总额316.9亿元,不仅扭转了年初的亏损局面,更超过2024年全年291.9亿元的盈利水平。重点统计钢铁企业利润总额达409亿元,同比增长56.96%,平均利润率提升至1.93%,亏损面同比下降18.42个百分点。这一成绩的背后,是行业从1-2月亏损15.5亿元到5月突破300亿元的“V型”复苏曲线,显示出超预期的恢复韧性。 二、供需结构优化,自律控产成效显著1. 供给端减量提质:全国粗钢产量同比下降1.7%至4.32亿吨,在行业盈利的情况下主动控产,这是效益提升的关键保障。重点企业粗钢产量下降0.1%,但钢材产量同比增长2.1%,显示产品结构向高附加值方向调整,如板材、特钢等制造业用钢占比提升。2. 需求端多元支撑: 制造业需求旺盛:汽车产销量同比增长超10%,家电零售额增长30.2%,带动冷轧薄板、优特钢等需求。 出口大幅增长:钢材出口4846.9万吨,同比增长8.5%,粗钢净出口超5000万吨,东南亚、中东等市场成为主要增长点。 基建托底作用:特别国债项目、重大基建工程加速推进,支撑了部分钢材需求。 三、成本压力缓解,盈利空间扩大铁矿石、焦煤、焦炭等原料价格较去年高位明显回落,其中焦煤价格降至近8年新低,进口粉矿采购成本同比下降超20%。成本降幅远大于钢价跌幅,吨钢毛利显著改善,例如螺纹钢吨钢毛利同比增加95元/吨,冷轧板增加115元/吨。同时,企业库存保持低位,避免了高价原料的积压风险。 四、政策引导与技术升级双轮驱动1. 政策调控精准发力:工信部发布《钢铁行业规范条件(2025年版)》,要求2026年完成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鼓励低碳炼铁、电炉炼钢等绿色工艺,推动行业向高端化、智能化转型。粗钢产量“平控”政策预期也为市场提供了稳定支撑。2. 技术创新赋能增效:AI技术在钢铁行业广泛应用,如炉温预测模型、“5G+工业互联网”平台等,提升了生产效率和能源利用率。全球6家“灯塔工厂”中,中国独占3席,显示出行业智能化升级的领先地位。 五、风险与挑战并存尽管行业效益显著改善,但仍需警惕以下风险:房地产拖累:房地产新开工面积同比下降18.7%,建筑钢材需求持续低迷,制约钢价上行空间。库存压力回升:6月中旬重点企业钢材库存环比增长2.7%,接近历史高位,需防范供需失衡风险。国际竞争加剧:美国贸易保护政策及部分国家反倾销措施可能影响出口增长,预计2025年钢材直接出口或下降2000万吨。 六、未来展望下半年,行业效益将取决于“需求韧性”与“供给自律”的博弈。若粗钢产量调控政策严格执行,叠加制造业用钢需求稳定,行业盈利有望维持在较高水平。但需密切关注房地产回暖节奏、原料价格波动及国际贸易环境变化,企业应进一步优化产品结构,加强成本管控,以应对潜在挑战。总体而言,2025年前五月钢铁行业通过自律控产、成本优化、出口拉动和政策引导,实现了效益的大幅提升,为全年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基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