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空经济在物流配送、文旅出行等领域发展火热。然而,其背后存在诸多技术隐忧,涉及动力、通信、安全、适航审定等多个方面,具体如下:动力电池性能受限:动力电池是低空航空器的核心部件,目前仍是制约低空航空器性能的瓶颈。电池的能量密度、功率密度和安全性难以平衡。一方面,航空器垂直起飞要求电池能量密度高于400Wh/kg,但能量密度越高,安全性越难保障;另一方面,高能量密度和高功率密度难以兼得,且提升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后,需添加冷却系统,这又会增加航空器重量,进一步影响性能。低空通信网络不完善:我国低空通信网络正处于“多技术混跑”阶段,WiFi、卫星、5G等方案各有短板。WiFi信号易受遮挡、通信距离有限;卫星通信成本高、带宽小、时延大;5G基站天线主要覆盖地面,无人机在低空通信易卡顿。如何实现低时延、高带宽、大容量的无线通信,确保无人机通信“看得见、呼得着”,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低空监视技术存在瓶颈:目前没有单一技术能感知并高精度监测所有空域的航空器,难以对低空飞行器进行全面、精准的监控,不利于低空交通的有效管理和安全保障。电磁干扰威胁飞行安全:航空器约六成安全事故发生在起降阶段,其中电磁干扰是头号危险,会导致导航、通信链路中断,致使航空器失位甚至坠机。随着低空飞行密度加大,电磁干扰问题可能更加突出。低空气象探测精度不足:传统气象观探测和预报空间覆盖尺度较大,对于低空飞行活动常用的微小尺度空间的探测和预报精度不够,无法为低空飞行器提供精准的气象信息,飞行过程中可能遭遇气象风险。适航审定技术滞后:以eVTOL为代表的新型低空航空器,具有独特的设计和性能特点,现有适航审定理念、审定队伍能力和效率,已无法满足无人机和传统通航制造商需求及旺盛的低空经济发展势头。同时,缺乏面向低空经济运行考量的标准化体系,不同类型飞行器零部件通用性差,也给适航审定带来困难。技术兼容性与协同性差:低空经济涉及多种技术体系,各地在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缺乏统一规划,导致系统之间兼容性和互通性差,难以形成有效的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此外,多种构型的低空飞行器应运而生,但各类型飞行器零部件无法相互替换,给技术状态控制、生产均衡性和质量过程控制带来众多问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