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银行理财子公司参与A股IPO网下打新的案例持续增加。最新进展显示,宁银理财有限责任公司管理的两只理财产品“宁银理财宁赢平衡增利国企红利混合类日开理财6号”和“宁银理财宁赢个股臻选混合类开放式理财产品1号(最短持有2年)”,以每股19.29元的报价参与江阴华新精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华新精科”)的网下打新,各获配811股,金额均为1.51万元。这是宁银理财自2025年以来参与的第四个IPO网下打新项目,此前其已在汉桑科技、天富龙、广东建科等项目中成功获配。 政策突破:从间接参与到A类投资者身份这一现象的核心驱动力来自政策层面的突破。2025年1月,中央金融办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的实施方案》,明确在新股申购、定增等领域给予银行理财与公募基金同等政策待遇。3月,中国证监会修订《证券发行与承销管理办法》,将银行理财产品、保险资管产品纳入IPO优先配售对象范围,并归入A类投资者序列,与公募基金、社保基金享受同等配售比例。这一调整彻底改变了此前银行理财需借道公募基金间接打新的局面,直接打通了资金入市通道。政策落地后,银行理财子公司参与打新的路径更加清晰。例如,光大理财在2025年6月以A类投资者身份参与信通电子IPO,成为行业首单;中邮理财、工银理财则通过港股IPO基石投资布局,如参与宁德时代、三花智控等项目。截至目前,宁银理财在A股打新的活跃程度尤为突出,其多只产品已累计参与多个项目,且入围率居行业前列。 市场逻辑:收益驱动与转型需求从市场角度看,2025年A股IPO打新收益显著回升,成为吸引理财资金的关键因素。中金公司测算显示,2025年2亿元规模的A类账户打新收益预计可达4.54%,显著高于传统固收类资产。宁银理财等机构通过“固收+打新”策略,将债券底仓收益与打新弹性收益结合,形成“稳健底仓+弹性收益”的产品结构,既符合理财客户风险偏好,又能提升产品竞争力。更深层次的逻辑在于银行理财子公司的转型需求。资管新规后,理财业务加速净值化转型,权益类资产配置成为提升收益的重要方向。截至2025年6月末,银行理财投向权益类资产余额达0.78万亿元,但占比仍不足3%。参与IPO打新不仅能获取超额收益,还能推动投研体系向权益领域延伸。例如,光大理财在参与信通电子打新后表示,将持续加大资本市场布局;宁银理财则通过高频次参与打新,逐步构建新股定价和风险控制能力。 挑战与未来路径尽管政策红利释放,银行理财子公司参与打新仍面临多重挑战。其一,投研能力短板明显。网下打新需精准的估值定价能力,而多数理财子公司权益投研团队尚处建设阶段,部分机构依赖外部券商研究支持。其二,产品风险与客户偏好错配。打新需配置股票底仓,可能加剧净值波动,而理财客户普遍偏好低波动产品,需通过“固收+”等混合架构平衡风险。其三,合规成本较高。参与打新需完成网下投资者注册、系统对接等流程,部分中小机构因资源有限进展缓慢。展望未来,银行理财子公司参与打新的趋势将持续深化。一方面,随着政策进一步落地,更多机构可能效仿宁银理财、光大理财的路径,通过发行专项产品布局打新市场;另一方面,监管层对中长期资金入市的鼓励态度明确,科创板未盈利企业配售机制优化等改革(如约定限售模式)将为理财资金提供更多机会。不过,机构需在投研能力建设(如组建行业研究团队、引入量化定价模型)、产品设计创新(如设置差异化锁定期)及客户教育(如明确产品风险收益特征)等方面持续发力,才能在权益市场中实现可持续发展。总体而言,银行理财子公司参与IPO网下打新的“再添一例”,既是政策红利的释放,也是行业转型的必然选择。这一趋势不仅为资本市场注入长期资金,更标志着银行理财从“固收主导”向“多元配置”的战略升级。随着投研能力提升和产品创新深化,理财资金有望在一级市场中扮演更重要角色,成为服务科技创新和实体经济的重要力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