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靠天吃饭"到筑牢"齐鲁粮仓" 山东用"芯"端稳饭碗在黄河三角洲的盐碱荒滩上,曾经流传着"春天白茫茫,夏天水汪汪,十年九不收,糠菜半年粮"的苦涩民谣。如今,这里的土壤含盐量已从16‰降至3‰,亩产650.1公斤的耐盐碱玉米正茁壮成长。从与自然艰苦博弈到用科技重塑农业生产逻辑,山东以"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藏粮于链"的三维战略,完成了从"靠天吃饭"到"科技赋能"的历史跨越,系统性筑牢了"齐鲁粮仓"的根基。## 破"碱"重生:向盐碱地要"无形良田"山东拥有近900万亩盐碱地,约占全国盐碱地总面积的1/10,这片曾被视为"不毛之地"的土地,如今成为保障粮食安全的"潜在粮仓"。在东营市东营区辛店街道的盐碱地麦田里,农机手驾驶着智能收割机穿梭作业,很难想象这里几年前还是连野草都难以存活的盐碱荒滩。山东省农业农村厅创新推出的"封域双层暗管排盐"技术,通过"周边封盐、上层洗盐、下层控盐"的立体治理模式,让这片土地实现了从"碱滩"到"良田"的蜕变。盐碱地治理的"山东方案"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协同特征。鲁北渤海湾地区重点突破重度盐碱地改良技术,鲁西鲁中沿黄地区侧重中轻度盐碱地肥力提升,鲁东鲁南地区则探索盐碱地特色种植模式。位于德州的全国首个百万亩"吨半粮"生产能力创建示范区,就是盐碱地改造的典范之作,通过配套建设灌排体系、施用改良剂、种植耐盐作物等综合措施,使昔日的盐碱地变成了"吨粮田"。截至2025年,山东已累计改良盐碱地超过300万亩,计划到2035年实现新增耕地24万亩、改造提升盐碱耕地410万亩。这些数字背后,是山东向盐碱地要耕地、要产量的坚定决心,也是"藏粮于地"战略的生动实践。## 种业攻坚:攥紧农业现代化"芯片"在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的种质资源库内,保存着超过10万份农作物种质资源,其中不乏耐盐碱、抗病虫害、高产优质的"珍品"。在这里,科研人员正通过基因编辑、分子标记等现代生物技术,加速培育适应不同生态条件的粮食新品种。"鲁单510"耐盐碱玉米品种的培育成功,就是山东种业创新的标志性成果之一,该品种在中度盐碱地千亩生产田实现亩产650.1公斤的重大突破,创下全国中度盐碱地夏玉米千亩方高产纪录。山东种业创新已形成"育繁推"一体化的全链条体系。在小麦育种领域,"济麦"系列、"山农"系列品种表现突出,其中"济麦22"累计推广面积达3.6亿亩,连续12年保持全国小麦品种推广面积第一位;在玉米育种领域,"登海"系列杂交玉米品种多次刷新全国玉米高产纪录。目前,全国推广面积前10位的小麦良种中有5个源自山东,良种对山东粮食增产的贡献率已达4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政策支撑为种业创新注入强劲动力。山东省先后出台《山东省种业振兴行动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文件,设立省级种业发展资金,建立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体系。山东种业集团作为省管国有种业企业,与20多家国内顶尖科研院校开展深度合作,创新推出的益生元安糖米就是"种业+"模式的典型成果,该产品抗性淀粉含量是普通大米的5-8倍,既保持了优良口感,又具备健康功能,市场前景广阔。## 节粮减损:耕耘"无形良田"在菏泽市巨野县粮食储备库,新建成的智慧粮仓正发挥着"粮食银行"的作用。通过粮温远程监控、内环流低温储粮、环流熏蒸等先进技术,粮食储存损耗率从传统储存方式的8%降至2%以下。一车车刚收获的粮食通过传输带有序入库,智能系统自动检测粮食水分、杂质含量,确保每一粒粮食都得到妥善保管。节粮减损在山东已形成全链条管控体系。在收获环节,菏泽市鄄城县组织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开展农机操作培训,推广新型收割机使用技巧,将机收损失率控制在3%以内;在烘干环节,山东已建成粮食烘干中心超过2000个,烘干能力达到每天10万吨,有效解决了粮食收获后霉变问题;在加工环节,通过推广全谷物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等技术,粮食加工转化率提升至85%以上。数字技术的应用让节粮减损更精准高效。在德州市齐河县的智慧农业示范区,物联网设备实时监测土壤墒情、作物长势,大数据平台精准分析病虫害发生趋势,实现了"精准施肥、精准灌溉、精准防治",每亩地平均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15%以上,既降低了生产成本,又减少了环境面源污染。## 历史跨越:从"饥寒交迫"到"丰衣足食"1949年,山东粮食总产量仅为174亿斤,人均粮食占有量不足383斤,"糠菜半年粮"是当时农民生活的真实写照。75年后的2023年,山东粮食总产量达到1131.1亿斤,较1949年增长5.5倍,人均粮食占有量提升至1117.4斤,实现了从"吃不饱"到"吃得好"的历史性转变。这一跨越的背后,是山东农业生产条件的根本性改善。截至2025年,山东已建成高标准农田7600多万亩,这些"旱能浇、涝能排"的高产稳产良田,成为粮食生产的"压舱石"。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幅提升,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0.6%,远超全国平均水平。从牛拉犁到智能农机,从靠天吃饭到科技赋能,山东农业生产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山东用占全国6%的耕地和1%的淡水资源,贡献了全国8%的粮食、10%的肉蛋奶、11%的蔬菜,充分发挥了农业大省的"压舱石"作用。如今的"齐鲁粮仓",不仅保障了粮食数量安全,更在质量安全、营养健康方面不断突破,正朝着"绿色粮仓、战略粮仓、放心粮仓、富民粮仓"的目标稳步迈进。从黄河三角洲的盐碱地治理,到实验室里的种业创新,再到全链条的节粮减损,山东用科技为农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这条从"靠天吃饭"到"科技兴农"的发展道路,不仅筑牢了"齐鲁粮仓",更为全国粮食安全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山东经验"。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征程上,山东正以更加坚定的步伐,用"芯"端稳中国饭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