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元戎启行合作车型单月交付量突破3万台,这一成绩不仅刷新了其自身量产交付纪录,更折射出智能驾驶行业从技术研发向规模化落地的关键跃迁。以下从数据背景、核心驱动因素、行业影响三方面展开分析: 一、交付量背后的关键数据与里程碑意义此次交付量突破具有鲜明的“加速性”特征。回顾其量产进程,元戎启行在2025年6月才首次实现单月交付破1万台,短短3个月内交付规模便增长200%,呈现指数级上升态势。从累计交付维度看,目前搭载其城市领航辅助系统的车型已超10万台,覆盖SUV、MPV、越野车、轿车等全品类,其中长城新蓝山SUV、smart精灵#5是主力贡献车型——前者搭载元戎启行的无图城区NOA(导航辅助驾驶)功能,9月新增石家庄、武汉等5座城市的功能覆盖;后者作为吉利与奔驰合资品牌车型,其智驾方案也由元戎启行独家提供。按照规划,元戎启行预计2025年底累计交付量将达20万台,这意味着四季度需完成近10万台交付,相当于前9个月总和,其规模化能力将面临更大考验。 二、交付量激增的核心驱动力# 1. 技术方案的市场适配性突破元戎启行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无图智驾方案与VLA模型的组合应用。其不依赖高精度地图的智能驾驶系统,解决了传统方案成本高、地图更新滞后的痛点,尤其适配三四线城市复杂路况。而VLA(Vision-Language-Action)模型通过融合视觉、语言与行动决策能力,能应对环岛、无车道线道路等复杂场景,提升了系统的场景泛化能力,这一技术优势使其成为长城、Smart等车企的优先合作伙伴。# 2. 主机厂合作生态的快速落地商业化合作的规模化是交付量暴涨的直接原因。2025年以来,元戎启行加速拓展主机厂资源:1月与Smart达成战略合作,聚焦端到端算法模型研发;一季度成为长城汽车供应商,其智驾方案快速上车新蓝山车型;此外还与东风汽车、曹操出行等保持深度合作,形成“多车企、多车型”的量产矩阵。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此前有自媒体传言其与Smart合作终止,但元戎启行已官方辟谣,强调合作推进顺利,这也稳定了市场对其供应链的信心。 三、对智能驾驶行业的连锁影响# 1. 重塑行业竞争格局元戎启行的交付表现正在改写“Tier1(一级供应商)赛道”的竞争态势。在智能驾驶领域,传统Tier1如博世、大陆集团受制于全球化供应链周期,而元戎启行作为本土企业,能快速响应车企定制化需求——例如为长城新蓝山实现“月度新增多城NOA功能”的快速迭代,这种灵活性使其在与国际巨头的竞争中占据差异化优势。同时,10万台的累计交付量使其进入行业第一梯队,与华为、小鹏智驾方案的市场份额差距正在缩小。# 2. 倒逼行业成本优化与技术迭代3万台的单月交付量意味着元戎启行已跨过规模效应临界点。随着量产规模扩大,其智驾系统的硬件成本(如激光雷达、计算平台)有望进一步摊薄,进而推动智能驾驶功能向15万元以下中端车型渗透。此外,VLA模型的商业化落地将引发行业技术路线竞争,预计更多企业将跟进多模态模型研发,加速智能驾驶从“规则驱动”向“数据驱动”的转型。不过,快速扩张也暗藏风险:若后续交付质量出现问题(如智驾功能故障),可能影响品牌口碑;同时,主机厂对智驾方案的“多供应商策略”也可能导致订单波动。对于元戎启行而言,如何在规模扩张中保持技术稳定性与成本优势,将是其能否持续领跑的关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