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在胜利日阅兵专题片《必胜》中,首次披露了西部战区空军飞行员李超驾驶歼-16战机驱离外军隐身战机的全过程,这一事件不仅展现了中国空军的实战能力,更成为中国近海防御体系有效性的重要印证。 事件全过程:10-15米的空中对峙2024年沿海驻训期间,李超驾驶歼-16遭遇外军双机编队挑衅,对方战机径直冲向中国领海线方向。首次交会时,李超成功锁定对方长机,迫使外军僚机高速脱离,但另一架战机随即脱离空战圈反向锁定歼-16,试图扭转局势。面对危机,李超果断实施桶滚机动,以倒飞姿态逼近至距外机座舱盖仅10-15米的极近距离,同时完成对两架外军战机的双重锁定。在绝对的战术压制下,外军战机最终撤离,且此后该型号隐身战机再未出现在中国近海。从军事技术角度分析,此次对峙暴露了外军隐身战机的性能短板。尽管未明确外机型号,但结合中国周边国家装备情况,军事专家普遍推测其为美制F-35战机。F-35因机体过重、发动机无矢量推力,近距离空战机动性受限,此前已多次被法国“阵风”、俄罗斯苏-35锁定。而歼-16凭借卓越的机动性能和先进的火控系统,在近距离缠斗中占据明显优势,此次双机锁定更是印证了其多目标打击能力。 背后的防御体系:反隐身能力的关键作用此次事件的核心亮点并非单一机型的对抗,而是中国反隐身作战体系的全面成熟。李超能够精准拦截并锁定隐身战机,前提是中国预警系统已提前发现外机踪迹并引导歼-16升空响应。这意味着中国在远程预警雷达、空情指挥系统等领域已形成完整闭环,即便面对F-35这类隐身目标,也能实现“早发现、早拦截”。从战略层面看,该事件是中国近海防御政策的生动实践。中国近海防御战略强调“依托大陆远程打击能力+岛屿前沿部署+远海机动协同”,永兴岛等岛礁基地的建设为歼-16提供了就近升空、持续滞空的优势。此前歼-16曾在南海与外军战机缠斗50分钟,依托岛礁保障实现对远道而来的外机的持续压制,此次驱离事件进一步验证了“以陆制海、以岛控空”防御布局的有效性。 战略威慑:从单次驱离到长期管控此次驱离的威慑效果具有持续性。一方面,外军隐身战机的“销声匿迹”,反映出其对中国空军战术能力和防御体系的重新评估,意识到在近海区域的挑衅已无法占据优势;另一方面,歼-16作为中国空军主力机型,近年来多次执行驱离任务,包括以平行卡位、抛洒箔条干扰弹等方式逼退澳大利亚P-8A反潜机,形成了系统化的外机处置流程。军事专家指出,此次事件标志着中国近海防御已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管控”。随着歼-20隐身战机列装、歼-35舰载机服役,中国空军形成了“非隐身主力+隐身尖刀”的梯次配置,结合预警机、电子战飞机的协同支援,构建起多层次、立体化的空中防御网络。外军隐身战机的退出,本质上是对中国国防实力提升的客观认可,也是中国维护国家主权决心的直接体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