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艾米森生命科技作为专注于肿瘤早筛领域的生物科技企业,于2025年9月28日正式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计划通过港股IPO募集资金推进核心产品商业化与技术研发。尽管公司营收呈现高速增长态势,但持续亏损的业绩现状、行业竞争压力及港股18A章上市规则的特殊性,共同构成了此次IPO的核心看点与潜在风险。 一、IPO核心概况与资金用途艾米森此次IPO由建银国际、交银国际担任联席保荐人,募集资金将重点投向五大方向:1. 核心产品推进:投入核心产品“艾馨甘”(肝癌早筛)及“艾光乐”(结直肠癌早筛)的研发注册与商业化落地,这两款产品是公司未来营收增长的核心支柱。2. 管线产品拓展:加速多款在研肿瘤早筛产品的研发进程,扩大产品矩阵以覆盖更多高发病率癌症类型。3. 技术与产能升级:提升研发技术平台实力,推进生产设施自动化改造,降低单位生产成本并提高产能稳定性。4. 战略并购布局:通过收购或技术授权引入外部候选产品,快速补充产品管线,丰富业务结构。5. 营运资金储备:补充日常运营资金,保障上市后12个月内的资金流动性安全。 二、业绩表现:高增长与持续亏损的矛盾招股书披露的财务数据显示,公司业绩呈现“营收高增但亏损未止”的典型生物科技企业成长特征:营收端:2025年上半年营收达6513万元,较2024年同期的3205万元增长103.2%,增长动力主要来自产品销量提升及合作协议收入贡献,产品销售收入占比高达98.6%,业务结构相对聚焦。利润端:2023-2025年上半年累计亏损超12亿元,其中2023年亏损6.79亿元、2024年亏损3.86亿元、2025年上半年亏损1.39亿元,尽管亏损幅度持续收窄,但净利率仍为-213.5%,尚未看到盈利拐点。成本结构:亏损核心原因在于研发投入与运营开支高企。作为技术驱动型企业,公司需持续投入资金用于临床试验、技术迭代及市场推广,2024年因优化生产团队实现成本效益提升,毛利率从2023年的36.8%跃升至56.9%,2025年上半年进一步提升至75.9%,成本控制初见成效。 三、上市合规性:依赖港股18A章特殊通道由于尚未实现盈利,艾米森此次IPO需依赖港交所《上市规则》第18A章“生物科技公司上市通道”,该通道对生物科技企业的核心要求包括:产品进度:至少有一项核心产品通过概念阶段(如完成I期临床试验),艾米森的核心产品已进入后期研发阶段,符合这一要求。市值门槛:上市时市值需不低于15亿港元,以公司当前业务规模及行业估值水平,需通过基石投资等方式确保市值达标。资金储备:营运资金需覆盖上市后12个月开支的125%,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经营活动所用现金净额为800万元,需通过IPO募资补充资金流动性。经营稳定性:上市前管理层需稳定经营至少2年,艾米森自2015年成立以来团队结构相对稳定,满足该条件。 四、行业背景与竞争压力艾米森所处的肿瘤早筛赛道兼具高潜力与高竞争特征:市场空间:随着癌症早筛理念普及及政策支持,国内肿瘤早筛市场规模预计将保持20%以上的年增速,为公司提供广阔成长空间。竞争格局:行业内已有诺辉健康(已港股上市)、燃石医学等头部企业,这些企业在产品获批进度、市场渠道布局及资金实力上均具备先发优势,艾米森需通过差异化技术路线(如粪便DNA检测、血液多组学检测)构建竞争壁垒。政策风险:医疗器械注册审批周期长、不确定性高,若核心产品注册进度不及预期,可能影响商业化进程;同时,医保定价与集采政策可能对产品毛利率造成压力。 五、资本支持与潜在风险融资历史:公司上市前已完成三轮融资,累计募资超2亿元,投资方包括建银国际、金阖资本、凯普生物等机构,机构股东的持续支持为IPO奠定了基础。核心风险点:一是盈利不确定性,若研发投入持续高企或产品商业化不及预期,亏损可能进一步扩大;二是现金流压力,截至2024年底公司负债净额达2.16亿元,需依赖IPO募资缓解资金压力;三是行业技术迭代风险,若现有检测技术被更优方案替代,可能影响产品竞争力。总体而言,艾米森的IPO进程既是肿瘤早筛赛道资本热度的体现,也是对公司技术实力与商业化能力的考验。若能成功上市,公司将获得资金支持以加速产品落地;但如何平衡研发投入与盈利目标、应对行业竞争,仍是未来发展的关键课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