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化电梯安全筑底三年行动,上海市市场监管局近期公布了多起电梯安全排查整治典型案例,覆盖生产、使用、维保、检验检测全链条,涉及违法转包、虚假维保、重大隐患隐瞒等突出问题。以下是分类梳理的典型案例及监管启示: 一、生产安装环节:违法转包与未经检验交付生产安装是电梯安全的源头环节,部分企业为降低成本违规操作,埋下重大安全隐患。南通四建电梯工程有限公司转包安装案(2024年):某品牌电梯制造单位委托该公司承接小区加装电梯安装工程,后者擅自将工程转包。此行为违反《上海市电梯安全管理办法》中“电梯安装不得转委托”的规定,杨浦区市场监管局对其处以警告及2万元罚款。电梯安装质量直接影响后续运行安全,转包易导致施工标准降低,增加设备故障风险。上海溧扬电梯有限公司未经检验交付案(2025年):该公司将两台未通过监督检验的自动扶梯交付商场使用,违反《特种设备安全法》中“电梯交付前需经检验合格”的要求。金山区市场监管局依法处以3万元罚款并没收违法所得。未经检验的电梯可能存在制动失效、电路故障等隐患,投入使用后易引发伤亡事故。 二、使用管理环节:主体责任缺失乱象使用单位未落实安全管理义务,是电梯“带病运行”的主要诱因,典型问题包括巡查缺失、隐患瞒报等。上海博览光电仪器有限公司电梯带病运行案(2024年):检测机构发现两台电梯存在严重隐患,要求3月11日前停用整改,但该公司未执行,持续运行至3月19日被查处。青浦区市场监管局责令停用电梯,并罚款3万元。此类行为违反《特种设备安全法》中“隐患未整改不得使用”的规定,11天的带病运行期间,电梯随时可能发生坠落、困人等事故。上海美丽华物业管理有限公司远程监测装置未接入案(2025年):该公司管理的3台新装电梯未按规定将远程监测装置接入智慧电梯平台,违反《上海市电梯安全管理办法》。长宁区市场监管局予以警告处罚。远程监测装置可实时归集运行数据,缺失后会导致应急处置延迟,增加困人救援难度。 三、维护保养环节:虚假作业与救援超时维保是电梯安全运行的关键保障,但部分企业存在作业造假、应急不力等问题,严重威胁乘客安全。闵行区某维保公司短接安全装置案(2025年):维保人员为省事,短接电梯缓冲器、限速器等9处核心安全装置的电气回路,使电梯丧失自动保护功能,违规运行48小时。该行为违反《特种设备重大事故隐患判定准则》,涉事单位被从重处罚,案例纳入行业警示教材。被短接的安全装置相当于电梯的“刹车”和“防撞气囊”,一旦失效,电梯超速、坠落时将无法自动制动。上海恒翔电梯工程有限公司救援超时案(2025年):该公司接到电梯困人信息后,44分钟抵达现场,59分钟才完成救援,远超“30分钟内解困”的法定要求。青浦区市场监管局对其处以警告及3万元罚款。救援超时会加剧被困人员恐慌,若遇老人、病人等特殊群体,可能引发健康风险。 四、检验检测环节:虚假报告与核查失职检测机构未履行核查义务,出具虚假报告,会纵容隐患长期存在,形成安全漏洞。上海吉时语检测技术有限公司虚假检测案(2024年):该公司发现电梯紧急报警装置失效后,未核实整改情况,仅凭不符实的整改视频便出具合格报告。浦东新区市场监管局责令整改,并罚款5万元。虚假检测报告使隐患电梯蒙混过关,相当于给乘客安全“埋雷”。 五、监管趋势与行业启示从案例可见,上海电梯安全监管正呈现三大趋势:一是强化智慧化监管,通过智慧电梯平台对维保过程进行人脸识别、时长监控,遏制虚假作业;二是加大从重处罚力度,对短接安全装置等重大隐患行为顶格处理;三是明确责任边界,对生产、使用、维保等各环节的违法情形细化处罚标准。企业需引以为戒,生产安装环节严禁转包、未经检验交付;使用单位应落实巡查、监测装置接入等义务;维保企业需严格按规范作业,确保30分钟内完成困人救援;检测机构要强化整改核查,杜绝虚假报告。公众发现电梯隐患可通过12345热线举报,共同筑牢电梯安全防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