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至黄淮连阴雨趋于结束,秋收播种迎来利好窗口期
持续多日的华西至黄淮地区连阴雨天气终于趋于结束,饱受困扰的农民们正抓住难得的晴好天气,忙碌在田间地头。
从9月开始,华西至黄淮地区遭遇持续连阴雨天气,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多1至4倍,河南、山东的降水量和降水日数更是位居1961年以来同期第一位。
持续的阴雨天气导致农田土壤持续过湿,农机无法下地作业,秋收进度显著偏慢,冬小麦适时播种明显延迟。
好消息是,自10月21日起,华西至黄淮等地持续的秋收连阴雨过程将宣告结束,各地正利用晴好天气抢收抢晒成熟秋粮,及时散墒整地,全力推进冬小麦播种。
01 持续阴雨:秋收严重受阻,麦播延迟
过去一个多月,华西至黄淮地区经历了一场罕见的秋季连阴雨。
陕西、河南、山东、山西、河北、江苏北部和安徽北部等地,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多1~4倍,降雨日数偏多8~24天,日照偏少3~8成。
农田土壤持续过湿,造成农机集中收割困难,秋收和腾茬整地进度显著偏慢。
根据10月18日的土壤墒情监测,陕西、山西、河北、河南、山东农田过湿比例分别高达67.2%、47.7%、39.1%、90.9%和81.2%,其中河南大部、山东南部等地渍涝尤为突出。
西北地区东部、华北南部、黄淮等地多阴雨天气,湿涝寡照突出,大部农田土壤持续过湿,农机集中收割困难,秋收进度显著偏慢。
局地玉米等作物甚至出现霉变、发芽,品质下降。
同时,农田土壤过湿也延缓了秋收后腾茬整地进程,冬小麦播种期明显延迟,这为明年夏粮生产带来了不小挑战。
02 天气转机:连阴雨结束,抢收抢种窗口开启
根据中央气象台最新预报,10月21日起,华西至黄淮等地持续的秋收连阴雨过程将宣告结束。
这是一个重要的天气转折点,为秋收秋种提供了宝贵的窗口期。
未来十天,东北地区、内蒙古大部、新疆以晴好天气为主,利于秋收作业。
不过,内蒙古大部、东北地区中南部等地的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可能偏低4~6℃,且大部地区有霜冻,需注意防范低温对作物存储和农业设施的不利影响。
南方地区则需关注台风和寒露风的影响。
预计10月20日至22日,受台风影响,福建沿海、广东沿海和海南等地有中到大雨,局地暴雨或大暴雨,同时伴有大风天气,需防范较强风雨天气对晚稻、香蕉、甘蔗等作物的不利影响。
20日至23日,华南西部和北部可能出现寒露风天气,对尚处于抽穗扬花阶段和灌浆初期的晚稻不利。
03 农业应对:分类施策,科学应对晚播
针对复杂的农业生产形势,农业农村部小麦专家指导组顾问郭天财教授指出,华西秋雨对麦播影响是一把“双刃剑”。
一方面导致大多数农田土壤湿涝,部分排水不畅和低洼地块积水严重,农机无法及时下地作业,对收秋腾茬和整地播种带来极大困难。
另一方面却有效改善补充了土壤墒情,为小麦足墒播种和冬前、明年春季小麦返青生长创造了有利条件。
郭天财强调,多年生产实践证明,哪一年麦播底墒好,来年往往是一个丰收年。
针对当前情况,农业专家提出了分类施策的方案:
有积水农田:抓紧组织群众采用疏通沟渠、挖沟排水和机械抽水等措施,及早排除田间积水
土壤过湿地块:结合开挖深沟,及时沥出耕层滞水,适时深松或浅旋耕散墒、晾墒降渍
无积水田块:待土壤墒情适宜时抓紧翻耕整地、抢时播种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则提出了 “三个服从” 原则:播期服从墒情、播量服从播期、进度服从质量,以及晚播小麦 “四补一促” 应变技术:
以种补晚:选用半冬性或半冬性偏春性的品种
以密补晚:按每迟播1天亩基本苗增加1万左右
以好补晚:提高整地和播种质量
以肥补晚:科学增施底肥并确保氮磷钾平衡
一促:冬前管理以促为主
04 技术指导:田间管理四“不宜”
在具体操作层面,专家特别提醒,对耕层土壤过湿麦田整地播种要确保做到“四不宜”:
一不宜:过早抢时机械粉碎秸秆,以免秸秆覆盖地表,影响土壤散墒
二不宜:过早使用大型农机耕翻整地,并尽量减少农机进田碾压,以免造成“湿盘”破坏耕层土壤结构
三不宜:在土壤过湿时机械镇压,尤其不能播后重压,以免造成土壤板结影响出苗
四不宜:盲目抢时早播,避免因土壤湿度大、透气性差而发生烂籽烂苗
对超过当地适宜播期下限的田块,应注意调剂更换适宜晚播早熟的半冬偏春性或弱春性小麦品种,并适当增加播量。
由于土壤湿度大,增加了根茎病害侵染发生概率,一定要做好种子包衣或药剂拌种,严禁“白籽下地”,同时切忌播种过深,应比适期播种浅1-2厘米。
前茬玉米因推广密植增产技术,土壤养分消耗多,加之前期降雨量大、积水时间长,导致肥料淋溶多,各地要指导农民科学增施底肥,尤其要注意适当增加磷肥施量。
据气象部门预计,11月北方冬麦区大部气温偏高、降水偏少,多晴好天气利于农田散墒整地和麦播开展。
农田里,收割机轰鸣作响,农民们正抢抓农时,确保“种子下地,管字上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