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播小麦如何保产量?霜降抢秋该怎么抢?专家分析
农田里,拖拉机牵引着宽幅精播机在湿漉漉的田垄间穿行,一粒粒麦种与肥料精准同步播撒入土,农民们正与天气博弈,与时间赛跑。
“霜降抢秋,不抢就丢。”这句流传已久的农谚,在今年黄淮海主产区的秋播工作中显得尤为紧迫。
今天是二十四节气的霜降,也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由于近期黄淮海主产区出现持续秋雨,秋种比往年略有延迟,许多农户正焦急地等待着下田播种的合适时机。
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李升东表示,秋季连续降雨对秋种是把“双刃剑”——农田土壤湿涝对适时播种机械作业造成了不利影响,但“麦喜隔年墒”,土壤底墒充足,为今冬明春小麦生产创造了有利条件。
01 如何判断最佳播种时机?
土壤墒情是决定晚播小麦能否下种的关键指标。当耕层土壤相对含水量达到70%~80%时,就是达到握土成团、落地可以散开的状态,再进行整地播种作业。
在安徽省马鞍山市当涂县姑孰镇宝塔村,农技专家给出的判断标准非常直观:“泥土抓起后要能自然散开,那时是最佳的播种期。”
对于秸秆覆盖影响散墒的地块,农业专家建议将秸秆适当集中或翻动,加快散墒。墒情改善后,应尽早整地施肥,或采用旋播施肥一体机浅旋施肥、种肥同播,减少土壤碾压。
02 晚播小麦如何选种?
选择适合晚播的小麦品种是保障产量的首要环节。晚播麦田要选择分蘖成穗率高、群体构建快、根系发达的多穗型小麦品种。
根据农业农村部发布的指南,应根据黄淮海地区冬春两季气候特点,选择根系发达、抗冻性强、成穗率高的品种,因地制宜选择半冬性或半冬性偏春性品种,适当缩短通过春化时间,弥补播期推迟和积温不足影响。
专家特别强调,要严禁跨区种植和选用未经审定的品种,以免发生冻害。
03 播种量与播种技巧
晚播小麦需要适当增加播种量,以弥补冬前积温不足导致的苗弱问题。
在适期播种情况下,黄淮海北片播种量一般在15—20斤、南片15—18斤。晚播麦要适当增加播量,一般每迟播1天亩增加播量0.5—1斤。
但专家也提醒,原则上黄淮海北片最大播种量不超过40斤、南片不超过35斤,避免后期群体过大倒伏减产。
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李青云则具体指出:“适当增加小麦播量,每亩增至30斤左右,不要超过40斤。”
除了播量,播种技巧同样重要。晚播麦基本苗多,可通过窄行距或宽幅播种提高群体均匀性。适当浅播,一般播种深度3厘米左右,防止播种过深导致出苗偏晚、苗小苗弱。
04 田间管理的特别措施
拌种包衣是保障晚播小麦健康生长的关键环节。应优先选择成品悬浮种衣剂进行小麦种子拌种或包衣。
拌种时可选择添加植物生长调节剂或免疫诱抗剂,提高小麦出苗率和抗病、抗逆性。
但要尽量避免土壤低温高湿条件下使用戊唑醇、三唑醇、三唑酮、烯唑醇等药剂拌种或包衣,以免产生药害。
除草措施也需因时因地制宜。翻耕或旋耕播种的地块,优先选用播后苗前土壤封闭除草措施。
土壤湿度大、只能采用撒播方式的晚播地块,建议冬前暂不作除草处理,可在明年早春根据田间杂草发生种类和出苗情况,选择相应的除草剂喷施。
05 科学施肥的方法
针对降水过多造成的养分淋失,基肥应增施氮磷肥和有机肥,注重有机无机相结合,补充硫、镁、锌、硼等中微量元素肥料,保持大量元素和中微量元素供应平衡。
优先选用缓控释肥料,避免因养分集中释放、土壤水分偏多造成烧根烧苗和养分流失。
根据土壤墒情和小麦苗期长势,调控追肥时间和用量,坚持少量多次,如果冬前分蘖少长势弱,可增加追肥次数。
安徽省的农技专家则概括为“稳氮、增磷、补钾、添微肥”,通过全面调整肥料结构,为晚播小麦提供充足的营养。
06 霜降抢秋怎么抢?
霜降时节主要开展的农事活动是秋收、秋种、秋整地。截至10月22日,黄淮海地区的秋收已经接近八成。
整体上来说霜降对于全国秋收的影响是有限的,但南方区域的阴雨天,可能会对晚稻收获产生一定的影响,需要进行提防。
霜降是进行秋整地的最后和最佳的时期,东北、华北、西北要争分夺秒地开展秋整地。
南方地区已经完成收获的旱地,比如油菜田要进行翻耕整地,为播种越冬作物做充分的准备。
在山东菏泽定陶区,当地农业部门组织多支农技服务队来到田间,围绕小麦良种选用、测土配方施肥、精量播种、病虫害绿色防控等关键环节,开展“点对点”技术指导。
同时广泛宣传惠农政策,推广新型智能机具,帮助农户抢抓农时,保质保量完成小麦播种作业。
在淮北市濉溪县,农田里一派繁忙景象。农技专家正指导农户抓紧清沟沥水,为小麦播种做好各种准备。
“抓种子质量,要晒好种子。抓耕地的质量,要深耕深翻,增加有机质。”当地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李青云一边查看土壤状况一边说道。
尽管播种推迟,但专家表示,黄淮海地区的冬小麦播种“慢半拍”,看上去生长期缩短了,并不代表明年收成差。
现代农业技术通过信息化精准监测、机械化效率提高和社会化服务能力提升,正帮助农户在与时间赛跑中赢得先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