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际舞台演绎中式唯美浪漫的科学家谢毅
实验室里的灯火通明,烧杯中的纳米材料悄然生长,一位女科学家正用元素与分子,谱写属于中国人的科学诗篇。
2015年3月18日,巴黎索邦大学礼堂内,一位身着中式礼服的中国女科学家从聚光灯下接过“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奖杯。她是谢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也是第四位获得这一被誉为“女性诺贝尔奖”殊荣的中国科学家。
在获奖感言中,她平静而坚定地说:“这不仅是对我过去工作的肯定,更是对我未来工作的期望。”
01 中国科学女性的国际突破
“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 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法国欧莱雅集团于1998年联合创立,旨在表彰全球为科学进步做出卓越贡献的女性。
该奖项每年从全球五大洲各评选一位杰出女科学家,获奖率堪比诺贝尔奖的稀缺性与权威性,使其享有“女性诺贝尔科学奖”的美誉。
2015年,谢毅从亚太地区众多候选科学家中脱颖而出,成为该年度唯一来自亚太地区的获奖者。
她也是继2003年中国科学院物理所研究员李方华、2004年香港科技大学教授叶玉如、2011年香港大学教授任咏华之后,第四位获得该荣誉的中国女性科学家。
02 科学之路:从意外转折到国际巅峰
谢毅的科学之路始于一个意外转折。她原本报考的并不是化学专业,但命运却将她引入了这个充满魅力的科学世界。
1996年,谢毅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998年晋升为教授。凭借在无机化学领域的开创性工作,她于201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成为当时中国两院最年轻的女院士。
谢毅的科研成就令人瞩目。她是中国教育部化学领域第一位女性长江特聘教授,也是迄今为止国家基金委化学部唯一女性创新群体带头人。
她还是首位获得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化学化工杰出女性奖的华人科学家。
03 二维超薄半导体的浪漫探索
谢毅获奖的核心工作,是她在新型能源材料领域的突破性发现。
她和她的研究团队利用纳米固体化学原理,发现二维超薄半导体能够最大限度地提升光电、热电转换效率。
这项发现的重要意义在于,它可能帮助我们减少对日益稀缺的化石燃料的依赖,降低污染,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为解决全球能源问题提供了新的可能。
在谢毅的手中,冰冷的化学元素和材料变成了解决人类重大问题的钥匙,这正是她所演绎的独特科学浪漫。
04 中式科学美学:刚柔并济的探索
谢毅的科研风格体现了中式智慧中刚柔并济的特质。她曾分享自己的科研心得:“女性科学家如能把比男性更为细心、更为耐心的普遍特质发挥到科学研究中,将有利于她们更好地开展工作。”
在她的实验室里,女性特有的细致与科学研究的严谨完美结合。她曾表示:“玛丽·居里夫人是我心中伟大的榜样。她的故事激励着女科学家们在遇到困难时不轻言放弃。”
谢毅以其卓越成就证明了女性在科学领域中不可或缺的地位。在全球科研人员中,女性的比例仅为30%,而获得诺贝尔奖的女性比例仅有5%。
谢毅和其他女科学家的成功,正打破这一局限,为更多女性打开科学的大门。
05 科学殿堂里的中国声音
在国际科学舞台上,谢毅始终保持着中国科学家的独特视角与文化底蕴。她不仅在研究中创新,更在科学交流中传递中国智慧。
谢毅是多个国际奖项的获得者,包括2013年IUPAC化学化工杰出女性奖、2014年发展中国家科学院化学奖。
2017年,她再次获得第四届Nano Research Award,成为该奖设立以来首位美国以外的科学家获奖者。
评奖委员会授予她这一荣誉的理由是:“表彰她在纳米尺度的无机固体化学,特别是在基于电子、声子结构的无机功能固体方面的突出贡献。”
她的成就向世界表明,中国科学家能够为全球科学进步做出重大贡献。
2017年,谢毅再次站在国际领奖台上,从第十二届中美华人纳米论坛捧回第四届Nano Research Award。她成为该奖设立以来首位美国以外的获奖者,与哈佛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顶尖科学家共同载入纳米科技史册。
在谢毅的办公室里,或许还摆放着她在巴黎领奖时的照片。那不是她科研事业的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正如她所说,她会继续在科学的海洋中探寻,用中式唯美浪漫演绎更多科学传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