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供给释放健康消费潜力
健康消费的内涵正从单一医疗服务扩展到全生命周期管理,一场供给侧的深刻变革正在到来。
商务部等12部门于2025年4月联合印发的《促进健康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提出十方面重点任务,为释放健康消费潜力指明了方向。
当前,我国居民健康意识明显增强,健康消费呈现出市场规模快速增长、业态模式不断创新、消费结构持续优化等特点。
与此同时,健康消费作为新兴领域,仍然存在高质量供给不足、健康知识普及不够、消费环境欠佳等问题。
01 健康消费:内涵丰富、层次多元的新兴领域
健康消费内涵丰富,所涉行业广泛。从消费层次看,健康消费包含基础型和发展型消费。
基础型健康消费以疾病治疗、生命质量改善为主要内容,包括医疗服务、中西医药品及医疗器械等医疗保健消费。
发展型健康消费则以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为目标,包括健康食品、体育运动、养生保健、健康旅游等消费。
随着居民健康素养提升,健康消费已经从基础型向发展型转变。
从消费内容看,健康消费包括商品消费和服务消费两大类。
健康商品消费指常用药品、医护品,小型化、智能化医疗器械,营养保健品等。
健康服务消费则包括医疗服务、健康管理与促进、健康保险等相关服务。
随着人们收入水平提升,体育运动、健康旅游、养生保健、照料护理等健康促进服务消费成为居民消费升级的重要方向。
02 消费新趋势:主动健康、数智化与中医药养生
在消费群体多元化的推动下,我国健康消费领域的新需求不断涌现,呈现出三大新趋势。
主动健康消费日渐兴起。随着健康观念的转变,人们越来越注重主动预防疾病。
以Z世代为代表的年轻群体甚至将健康纳入“固定生活支出”。据调查,47.0%的年轻人“经常购买”健康产品/服务,近六成Z世代每年花1000元-5000元在健康上,形成稳定消费习惯。
数智化健康消费快速发展。数字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深刻改变了健康消费模式。互联网医疗用户规模达3.65亿人。
智能手环、智能手表、家用健康一体机等产品能够实时监测用户的健康指标,并将数据同步至手机APP,为用户提供健康数据分析和预警。
中医药养生消费更加火热。中医药在养生保健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近年来受到消费者的广泛关注。
中医推拿、针灸、艾灸、拔罐等传统疗法,以其绿色、安全、副作用小的特点,成为人们缓解疲劳、调理身体的重要选择。
不仅有中老年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开始关注和使用中药滋补品,将其作为日常养生的一部分。
03 供给侧短板:高质量产品与服务不足
尽管健康消费需求旺盛,但供给侧仍存在多个突出问题,制约着市场潜力的充分释放。
高质量产品与服务供给不足。以老年消费品供给来看,截至2021年,我国养老用品的种类大约仅2000种,较日本2万多个种类有明显差距。
我国的老年用品主要集中在医疗设备、药品、保健品等领域,在服饰、食品领域的投入较少。
健康消费供给的同质化问题较为突出,技术创新相对滞后。健康消费品类大多集中于基础医疗、营养保健等传统领域,同质化竞争态势激烈。
2024年,我国中小企业在健康产品领域的研发投入占比仅2%,与发达国家5%-10% 的水平形成巨大差距。
优质医疗健康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是长期制约医疗服务公平性和可及性的核心瓶颈。
从区域差距来看,以北京、上海、广东为代表的一些城市跨省就医患者占比高达38.08% 左右。
国家医学中心19家依托单位中仅3家位于非北上广地区;长三角(上海、江苏、浙江)三甲医院数量占全国1/4。
标准体系缺失与监管挑战也成为行业规范化发展的障碍。以适老化改造领域为例,由于缺乏统一的国家标准,各地在推进适老化改造项目时,只能依据企业自身制定的标准执行,形成“一企一标、一地一策”的局面。
健康消费领域的营销边界不断模糊,监管难度呈指数级增长。据市场监管部门统计,2024年涉及保健品的投诉举报案件中,超60%与虚假宣传相关。
04 优化路径:增加有效供给与深化改革开放
针对健康消费领域的供给侧短板,需要从多个维度入手,系统优化供给体系。
加强医疗卫生领域供给能力建设。包括推进区域医疗高峰建设,提高区域内疑难病症诊治能力,逐步满足群众就近享有高水平医疗服务的需求。
同时,完善全生命周期医疗健康服务链,支持发展儿童、老年、精神、妇产、安宁疗护等专科医疗机构发展专科联盟。
增加养老服务体系有效供给。强化家庭养老服务支撑作用,提升家庭适老化改造、居家上门服务以及家庭照护床位覆盖面。
完善社区养老服务网络,探索“物业服务+养老服务”模式。优化农村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布局,鼓励优质的品牌化、连锁化养老服务企业挖掘农村养老服务市场。
促进运动健康医疗养生与旅游文化深度融合。推动生态观光旅游与中医药、养生养老、休闲健身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
鼓励优质医疗机构、旅游服务机构和旅游休闲基地合作,打造滨海、湿地、森林、山地、乡村等“养心润肺”产品。
扩大健康产业开放。稳步推进健康服务业扩大开放,聚焦居民消费升级需求,推动医疗健康优质商品及医疗康养服务进口。
进一步放宽中外合资、合作办医条件,逐步扩大具备条件的境外资本设立独资医疗机构试点。推动将“互联网+医疗”等服务消费条目纳入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
05 政策协同与制度保障
健康消费的“跨领域、强关联”特性,决定了其培育必须依赖部门协同。
建立部门间沟通协调机制。各地要充分认识促进健康消费的重要性,细化任务分工,加强工作统筹。
建立健全健康消费重点联系企业制度,加强区域、人群、品类等数据分析,做好运行监测和趋势研判。
完善支付体系。我国基本医保覆盖范围有限,体检、中医治未病、居家护理等健康服务尚未纳入医保支付范围。
同时,商业健康保险产品同质化问题较为突出,对预防性健康服务的保障严重不足。亟需改革支付体系,为健康消费提供更加全面的保障。
加大财政投入。合理增加卫生健康领域公共消费支出。进一步加大对健康服务领域的投入,并向低收入群体倾斜。
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财政补助标准,推动取消灵活就业人员在就业地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的户籍限制。
健康消费供给侧改革非一日之功,需要政府、市场、社会三方持续发力。
随着更多政策细则落地和新业态涌现,健康消费必将成为中国经济内在活力的重要源泉。
正如专家所言,当老年群体开始为专业服务付费时,将带动家庭整体消费结构升级,形成银发需求-服务创新-代际反哺的三重价值循环。
这种消费生态的良性运转,正是中国经济增长最需要的微观动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