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与男友争执中刀身亡,男友无罪释放引争议
刀把上的指纹被血液污染,查不到男朋友的指纹,现场没有第三人,只有一对情侣和一场罗生门。
一对仅交往两个月的情侣,经过吵架、殴打之后,回家继续争执,最终女方胸口中刀,衣服被血浸透,经抢救无效死亡。
这起发生在2022年4月的案件,因一审判决男方无罪,并在二审维持原判后,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案件的核心争议点在于:女子是自杀还是他杀?在缺乏直接证据和第三方目击者的情况下,法院如何认定事实与适用法律?
01 案件回顾
事发当日,这对情侣在外已有争执和殴打行为,回家后继续争吵。
据男友陈述,在争吵过程中,女方自己撩起衣服,将刀插进了左胸口。
女子胸口中刀,衣服被鲜血浸透,最终经抢救无效死亡。
现场没有第三人在场,这使案件的真相成为了“罗生门”。
02 判决结果
一审法院认为证据不足,判决男友无罪。
法院的这一判决体现了 “疑罪从无” 的刑事司法原则,即在既不能证明被告人有罪又不能证明被告人无罪的情况下,推定被告人无罪。
据报道,该案二审法院维持了一审判决,男友最终被无罪释放。
二审法院对案件进行了全面审查,评估了现场情况、当事人陈述及证人证言后,认为证据不足以证明男友存在故意伤人的意图。
03 争议焦点
证据链不完整
刀把上的指纹被血液污染,无法提取到有效指纹。
这意味着缺乏直接物理证据将男友与持刀行为联系起来。
同时,事发时没有第三人在场,无法提供直接目击证言。
男友的前科与可信度
男友曾有三次暴力前科,这一点被许多质疑判决的网友反复提及。
在事发前,男友曾对女方进行言语侮辱和殴打。
男友最初声称女方是自杀,后来才承认两人有争执,但其陈述的一致性受到质疑。
自杀可能性争议
许多网友质疑:女子“自己把衣服掀起来捅自己”的方式是否符合常理。
一些人认为,女性是否有足够的力气和胆量将刀子捅进自己的胸口值得怀疑。
有网友指出:“我们平时在手指上扎孔取点血就害怕,撩起自己的衣服,把刀子捅进自己的胸口,最后还致死,我想像不出谁能有这么大的勇气”。
04 司法原则应用
疑罪从无
“疑罪从无” 是现代司法体系中的基本原则。
这一原则意味着当案件存在合理怀疑时,应作出对被告人有利的判决。
支持判决的网友认为:“没有直接证据证明他杀,那就疑罪从无,法律就是这么规定的”。
证据裁判
法院判决必须基于充分、确实的证据。
在此案中,缺乏直接证据证明男友有罪,因此法院无法作出有罪判决。
法律人士指出,个人的猜测没有证据支撑,法院的判决是基于多方证据和证词作出的。
05 类似案件比较
谢某故意伤害案
在另一起案件中,被告人谢某在与被害人袁XX的厮打中,持刀扎在袁XX的左胸部,导致袁XX经抢救无效死亡。
法院认为,谢某在夺取刀具后,手持刀具扎伤被害人致其死亡,其主观上存在放任伤害后果发生的故意。
考虑到被告人认罪、民事部分已调解兑现,取得了被害人家属的谅解,法院酌定从轻处罚,判处有期徒刑十年。
夫妻争吵捅刺案
一对夫妻因家庭琐事吵架,男方拿起水果刀捅向女方,导致女方身上多处伤痕,其中一刀捅在女方胸部心脏处。
法医鉴定,身上刀伤均为轻伤二级。
法院认为,男方并无杀人故意,但存在伤害故意,判定构成故意伤害罪。
06 社会反响与思考
这起案件在社交媒体上引发了激烈讨论,网友观点呈现明显分歧。
部分网友难以接受男友无罪的判决,认为:“他男朋友应该有犯罪的动机,也许是未回家前的暴力延续至到家的悲剧”。
这些声音多基于对男方前科及其最初隐瞒事实的行为的判断。
另一部分网友则支持法院的判决,强调必须坚持“疑罪从无”的原则,尊重法律的程序和证据要求。
他们认为,情感不应替代法律判断,法院判决肯定考虑了多方面的证据和证词。
这起案件折射出公众对司法实践中“疑罪从无”原则的理解仍需深化。在悲剧发生后,人们往往倾向于寻找一个为结果负责的责任人,但司法裁判必须依据证据而非情感或推测。
法律与公众情感的天平往往难以平衡。这起案件中的女子已无法讲述她的版本,而法律只能根据证据做出判断。
无论网友如何争论,法院的判决彰显了“疑罪从无”这一法治基本原则——在正义的天平上,宁放过一个有嫌疑的被告人,也不能冤枉一个可能无辜的人。
证据不足情况下的无罪判决,不是司法的失败,而恰恰是对司法原则的坚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