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外贸前三季度破12.62万亿元,创历史新高
繁忙的上海洋山港,桥吊起落间,集装箱昼夜不息,见证着长三角外贸的强劲脉搏。
今年前三季度,长三角地区交出了一份亮眼的外贸成绩单。据海关统计,该地区进出口总额达到12.62万亿元,同比增长6.6%,规模创历史同期新高,占全国进出口总值的37.6%,比重较去年同期上升0.9个百分点。
这一数据不仅彰显了长三角地区外贸的强劲活力,也是中国区域经济韧性与活力的生动体现。
01 区域协同:各展所长的贡献
长三角地区外贸创新高,离不开区域内各省市的协同发力。
上海作为全球资源配置的重要枢纽,进出口值达3.34万亿元,同比增长5.4%。
尤其亮眼的是,上海民营企业进出口1.32万亿元,同比增幅高达27.1%,拉动全市外贸增长8.9个百分点。
安徽表现夺目,进出口总值7262.5亿元,同比增长15.7%,高于全国增速11.7个百分点,增幅稳居长三角首位。
安徽已实现连续11个季度正增长,汽车出口量达到80.2万辆,保持全国第一。
浙江外贸规模历史同期首次突破4万亿元大关,其中出口3.16万亿元,进口1.01万亿元。
江苏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2.19万亿元,同比增长12.3%,占全省进出口总值比重超五成。
02 结构优化:质量提升的动力
长三角外贸不仅规模扩大,更在质量上实现提升。
民营企业成为外贸增长的主力军,在长三角地区进出口总值中占比高达55.9%,增速达10.7%。
以上海为例,民营企业进出口增长27.1%,增速远高于整体水平。
高附加值产品出口表现亮眼,安徽的 “新三样”产品合计出口增长71.9%,成为拉动出口的新势力。
江苏机电产品出口2.04万亿元,同比增长12.6%,占江苏出口总值近七成。
03 市场多元:新兴市场的崛起
长三角地区对外贸易伙伴更趋多元化,抗风险能力不断增强。
东盟作为长三角地区最大贸易伙伴,进出口值达2.01万亿元,同比增长18.9%。
对中亚五国进出口增幅高达75.2%,对非洲国家进出口增长19.8%,对RCEP成员国进出口增长10.9%。
以上海为例,对东盟、中东、非洲市场的进出口分别增长12.5%、22.9%和32.5%,增速均超过整体水平。
江苏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2.19万亿元,同比增长12.3%,占全省进出口总值比重超五成。
04 创新驱动:新业态的赋能
创新业态为长三角外贸增长提供了新动能。
跨境电商蓬勃发展,浙江宁波跨境电商网购保税进口商品货值225.63亿元,规模居全国前列。
宁波保税区已集聚300多家跨境电商企业,形成了从平台、物流到支付的完整产业链。
宁波跨境自提中心作为全国最大的跨境自提中心,创新性地实现了消费者现场下单、立即提货的购物模式。
在出口方面,宁波跨境电商特殊监管区域出口货值43.3亿元,同比增长17.4%,占全国超四成,居全国首位。
智能化港口建设提升物流效率,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突破4000万标箱,达到4153.6万标箱,创历史同期新高。
洋山港四期码头作为全球最大、智能化水平最高的无人码头,平均每个桥吊一天可完成800标箱的任务量。
长三角外贸的蓬勃发展,源于民企活力的释放——上海民营企业进出口增长27.1%;依托于新兴市场的拓展——对中亚五国进出口激增75.2%。
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周密指出,未来需通过跨境电商等方式打开连接渠道,同时利用创新技术和整体性解决方案更有效地响应市场变化。
长三角外贸航船正乘风破浪,驶向更加广阔的国际市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