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渝一盘棋”向纵深推进具有深远意义和诸多积极影响:
政策协同方面
顶层设计不断优化
川渝两地在国家战略的统筹下,共同编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等一系列规划。这些规划从区域整体发展的角度出发,明确了两地发展的战略定位、目标任务和空间布局等,避免了各自为政的局面。例如,在交通基础设施规划方面,统筹布局铁路、公路、航空等交通网络,提高区域内互联互通的效率。
政策协同逐步细化
两地在产业发展、科技创新、生态环保等政策上不断协同。在产业政策上,共同出台鼓励电子信息、汽车制造等支柱产业发展的政策,对符合条件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支持。如针对新能源汽车产业,川渝两地统一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补贴标准,促进区域内产业公平竞争和协同发展。在科技创新政策方面,联合设立科技创新专项资金,鼓励两地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共享科研成果转化收益等。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交通网络一体化
铁路建设:加快构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多层次轨道交通体系。例如,成渝中线高铁建设,这条高铁建成后将进一步缩短成渝两地间的时空距离,实现1小时左右直达。同时,推动区域内铁路公交化运营,增加铁路班次密度,方便沿线居民的日常出行和商务往来。
公路建设:加强高速公路的加密和扩容。如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交通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0 2022年)实施以来,一批高速公路项目加速推进,两地之间的交通瓶颈不断被打通,公路运输能力大幅提升。
航空运输:强化成渝地区机场群的协同发展。成都双流国际机场和成都天府国际机场、重庆江北国际机场之间在航线布局上加强合作,共同拓展国际国内航线。例如,优化中转流程,实现航班信息共享,为旅客提供更加便捷的中转服务,提升成渝地区航空枢纽的整体竞争力。
能源基础设施共建共享
在电力方面,推进川渝电网一体化建设。加强四川水电资源与重庆用电需求的互补,通过特高压输电线路建设,将四川丰富的水电资源输送到重庆,满足重庆日益增长的电力需求,同时提高四川水电的消纳能力。在天然气方面,共同推进川渝天然气(页岩气)开发利用,完善天然气管网布局,保障区域内天然气稳定供应,促进天然气化工等相关产业发展。
产业协同发展
产业协作配套
以汽车产业为例,重庆在传统汽车制造方面具有雄厚的基础,如长安汽车等大型车企;四川在汽车零部件生产方面有独特优势,如绵阳等地的汽车电子产业。两地通过产业协作,重庆的汽车整车企业可以就近采购四川的零部件,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业配套效率。同时,两地还在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领域开展联合研发,共同推动汽车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
产业集群共建
在电子信息产业方面,川渝两地共同打造“芯屏器核网”全产业链集群。成都在芯片设计、软件研发等方面具有优势,重庆在显示面板、智能终端制造方面实力较强。两地通过产业集群共建,实现了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集聚发展。例如,在重庆西永微电子产业园区和成都高新区之间形成了紧密的产业合作关系,吸引了更多国内外电子信息企业入驻,提升了川渝地区电子信息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科技创新合作
创新平台共建共享
川渝两地共同打造科技创新平台,如西部科学城。西部科学城横跨成都和重庆两地,整合了两地的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的科研资源。在这个平台上,两地科研人员可以共享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减少科研资源的重复购置,提高科研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时,共同开展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如在人工智能、量子通信等前沿领域的研究合作。
人才交流与合作
建立川渝人才一体化发展机制,促进人才自由流动。两地打破户籍、社保等限制,互认职称评定结果。例如,成都的高新技术企业可以到重庆高校招聘人才,重庆的科研人员可以到成都的科研机构任职交流。同时,联合举办人才招聘会、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吸引更多高端人才到川渝地区发展。
生态环境共保共治
区域联防联控机制
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川渝两地建立了区域空气质量联防联控机制。通过联合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共同应对空气污染问题。例如,在冬季雾霾高发期,两地统一空气质量监测标准,共享监测数据,当出现污染天气时,共同制定减排措施,对区域内的工业企业、建筑工地等污染源进行协同管控。
生态共建共享
在长江上游生态保护方面,川渝共同推进长江、嘉陵江、乌江等流域的生态修复和保护。例如,在长江防护林建设中,两地统一规划造林区域,共同投入资金和人力,提高长江上游森林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同时,在流域水资源保护方面,共同制定水资源保护规划,加强对河流断面水质的监测和管理,确保流域内水质达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