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4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就《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公开征求意见,明确对全隐藏式车门把手设限,引发行业与消费者高度关注。这一标准的出台,源于隐藏式门把手普及中暴露的安全隐患,旨在通过强制规范筑牢汽车安全底线。 政策核心内容与实施安排该标准聚焦车门把手的安全性与实用性,核心要求集中在三个维度:结构与操作空间规范:明确车门外把手在任意状态下需预留不小于60mm×20mm×25mm的手部操作空间,直接否定了完全嵌入车身、无明显操作区域的全隐藏式设计。这一要求针对消费者反映的“识别难、操作不便”痛点,结合230余款车型调研数据及人机工程研究制定,兼顾不同使用场景需求。应急功能强制性要求:内外门把手均需配备机械冗余设计,确保事故断电、动力电池热失控等极端场景下,无需借助外部工具即可手动开启车门。例如车辆碰撞后电源线切断时,救援人员可通过机械装置快速开门,避免因电动系统失效延误救援。布置与标识标准化:规范门把手的布置区域,要求内把手标注荧光反光安全标志(尺寸不小于3cm×5cm),确保夜间或浓烟环境下可视距离达2米以上,同时明确防夹警示标识,降低误操作风险。标准实施将设置过渡期:新申请型式批准的车型,2027年1月1日起需满足部分核心要求,2027年7月1日起需符合全部条款;已获批准的车型过渡期延长至2028年7月1日。目前意见征集截止至2025年11月22日,正式标准有望年内发布。 政策出台背景:从“科技卖点”到“安全痛点”隐藏式门把手因降低风阻、提升续航的优势,成为新能源汽车的主流设计,但实际应用中问题频发:极端场景失效案例:2024年山西某新能源SUV追尾起火后,断电导致门把手无法弹出,救援人员只能破窗;美国也曾发生特斯拉车主因门把手失效在事故中丧生的案例。北方冬季门把手结冰、涉水后电路故障等问题,也频繁引发用户投诉。行业标准空白:此前国内外均无针对汽车车门把手的专项安全法规,各车企设计标准不一,部分产品为追求“科技感”牺牲安全性,如强度不足、应急机制缺失等。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2023年曾因门把手缺陷召回丰田bZ3车型,凸显规范必要性。 对行业与消费者的影响车企面临技术调整压力:特斯拉、蔚来等主打隐藏式把手的品牌需重新优化设计,例如将全隐藏式改为半隐藏式(保留部分凸起操作区域),或增加机械应急模块。吉利等企业已储备相关技术方案,而部分中小车企可能因改造成本上升面临车型改款延迟风险。上游供应链也将加速适配,高强度材料、快拆式应急模块等技术研发已启动。消费者权益获强化保障:新规落地后,门把手故障投诉将纳入车企召回评估范围,倒逼质量管控升级。工信部提示,当前在售无机械应急开关的车型,车主可咨询4S店改装方案;选购新车时建议优先查看把手安全认证标识。行业设计理念纠偏:标准明确“安全性优先于科技感”,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后视镜电子化、全触控中控等争议设计或面临类似安全审查,推动行业从“炫技式创新”转向“实用性创新”。 行业反响与专家解读车企已开始积极应对,吉利表示将通过既有技术方案满足法规要求,特斯拉、小鹏等企业则在评估设计调整的成本与工程周期。行业专家普遍认可标准的必要性:-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委员章弘指出,这一标准填补了行业空白,将淘汰“伪科技”车型,倒逼产业链技术升级,预计高强度材料、应急解锁模块等领域需求将激增。- 中国汽车标准化研究院副院长戎辉强调,标准通过15次行业会议、20余款车型验证制定,兼顾先进性与科学性,将全面提升车门把手安全性能,规范行业健康发展。此次强制性国标的出台,不仅是对车门把手设计的规范,更是汽车安全标准体系完善的重要一步。随着标准落地,消费者的出行安全将得到更强保障,而行业也将在安全与创新的平衡中迈向高质量发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