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关于“北京市政协委员乔祥利:多层次构建专业护工培养体系”的一些阐述:
背景和意义
社会老龄化需求
随着北京市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老年人群体对医疗护理、生活照料等方面的需求日益增长。专业护工能够为老年人提供日常生活护理、康复辅助等服务,缓解家庭养老的压力。
医疗康复需求
在医疗体系中,患者在术后康复、慢性病护理等阶段,对专业护工的依赖度也很高。例如,一些患有心脑血管疾病后遗症的患者,需要护工协助进行肢体康复训练、日常用药管理等。
多层次构建的内涵
教育层次方面
职业院校培养
在中等职业教育层面,可开设护工相关专业课程。课程设置上应包括基础护理知识,如人体生理结构、常见疾病护理要点等;生活护理技能,如卧床病人的翻身、喂食等操作规范。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为护工行业输送具有基本技能的初级人才。
在高等职业院校,进一步提升护工培养的专业化程度。除了基础护理课程外,还应增加心理学、社会学等人文社科类课程,使护工能够更好地与患者和家属进行沟通交流。同时,加强对护工在复杂护理技术方面的培训,如使用先进的康复辅助设备等。
本科及以上教育的融合
在本科教育中,可以探索在护理学专业中设置护工相关方向,或者开设跨学科的护理与健康管理专业,培养具有更高综合素质、能够进行护理管理、从事高端护理服务(如老年病专科医院中的特殊护理需求管理)的人才。研究生教育则可以侧重于护工服务体系的研究、高端护理技术的研发等,为护工行业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创新驱动。
培训体系层次方面
基础培训
针对新入职的护工,开展基础培训。培训内容包括职业道德规范,如尊重患者隐私、保护患者权益等;基本护理操作的标准化流程,如体温测量、血压监测等。培训时长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定为1 2周,通过集中授课和实际操作演练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进阶培训
对于有一定工作经验的护工,提供进阶培训。这一层次的培训重点在于提高护工应对复杂情况的能力,如处理患者突发疾病(癫痫发作、呼吸骤停等)的应急处理能力;掌握特殊患者(如传染病患者、精神病患者等)的护理要点。培训方式可以采用案例分析、模拟演练等形式,培训周期可以为1 3个月。
高级培训与认证
设立高级护工培训项目,培训内容包括最新的护理理念和技术、护理质量控制与管理等。参加高级培训的护工在完成培训后,通过严格的考核认证,可获得高级护工资格证书,从而在薪酬待遇、职业晋升等方面得到提升,激励护工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
面临的挑战与解决策略
师资力量不足
挑战
在构建多层次护工培养体系过程中,需要大量既具备扎实护理专业知识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然而,目前相关专业师资存在缺口,且部分教师缺乏护工实际操作场景的教学能力。
解决策略
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鼓励护理专业教师到护工岗位挂职锻炼,同时从护工行业中选拔优秀人才到学校兼职授课。建立教师培训基地,定期组织教师参加护理技术更新、教学方法改进等方面的培训。
实践基地短缺
挑战
护工培养需要大量的实践基地,以便护工能够在真实场景中进行技能训练。但目前与护工培训相匹配的医疗机构、养老机构实践基地数量有限,且实践基地的管理和协调存在一定难度。
解决策略
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医疗机构、养老机构与护工培养院校合作,建立稳定的实践基地关系。对提供实践基地的机构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和财政补贴。同时,建立实践基地评估和监管机制,确保实践基地能够满足护工培训的质量要求。
社会认可度低
挑战
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护工职业在社会上的认可度相对较低,很多人认为护工只是简单的体力劳动者,这影响了护工行业的吸引力,导致人才流失和人才储备不足。
解决策略
加强护工职业宣传,通过媒体报道、公益活动等形式展示护工在医疗和养老体系中的重要作用。提高护工的薪酬待遇和社会福利,改善护工的工作环境,建立护工职业晋升通道,让护工在职业发展中有更多的获得感和成就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