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护险试点扩围,如何加强规范护老服务?
面对全国2.2亿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庞大群体,长期护理保险正成为越来越多失能家庭的“希望灯塔”。
“奶奶早上好,咱们准备起床啦。”长期照护师一早来到浙江湖州的屠奶奶家,轻声问候后,便开始了细致的洗漱护理。
88岁的屠奶奶因突发脑梗而失能,困于床榻。经过评估,她符合长护险条件,每月可以享受最高限额1500元的护理服务补助,用以购买专业的照护服务。
在湖南湘潭,胡奶奶摔倒后只能靠轮椅行动,她的小女儿蔡女士起初在家照顾老人,但聘请保姆的高额费用让这个家庭不堪重负。
在申请长护险后,蔡女士重新算了一笔账:每年交50元就能参加长护险,评估通过后,每个月上门服务16次,每次个人只需支付15元。
01 失能困境:长护险成家庭希望
全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2.2亿,失能老人护理需求激增。随着长护险试点扩围,老年人等丧失生活自理能力后的日常照料护理费用和事务负担正在减轻。
在浙江,长护险已累计享受待遇人数达21.9万人,有效减轻了重度失能人员及其家庭的负担。
作为新职业工种,长期照护师主要为失能人员提供协助进食、沐浴、排泄照护等生活照料;留置导尿、压疮预防照护等医疗护理服务以及心理疏导。
河南一位重度失能老人的女儿因无法亲自照顾父亲,既愧疚又无奈。但把父亲送到有专业照护服务的养老服务中心后,她看到护理人员专业又细心的照料,直言“我们悬着的心放下不少”。
02 服务转型:从家庭负担到专业照护
长期照护师不仅为失能人员带来专业护理,也正成为失能家属的“辅导员”。
“我照顾老伴十年,直到看见护理人员的专业操作,才知道自己用错了力气。”四川成都的张阿姨道出许多失能家属的困境:缺乏专业的护理知识和技能。
从正确抱姿到协助翻身、从辅助喂食到营养配餐,成都市定点长护服务机构团队研发了翻身记忆操、喂食安全口诀等,将专业护理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照护技巧,教给家庭照护者。
如今,长期照护师正成为融合生命关怀和专业照护的职业群体,用专业与温暖支撑起失能家庭的希望。
对于众多家庭而言,长护险带来的不仅是专业服务,更是经济负担的大幅减轻。
03 保障范围:从重度失能到中度失能
目前,长护险主要面向重度失能人员,部分地区已将中度失能人群纳入保障范围。
从申请流程上看,家属可通过当地医保经办机构和社区服务中心的线下窗口或线上平台等,预约失能等级评估。评估通过后可享受相应的照护服务。
浙江省部分地区还开通了省内异地长护险“线上办” 的服务,大大方便了申请人。
目前,长护险覆盖参保群众接近1.9亿人,累计筹集资金过千亿元,支出超过850亿元。多数地区基金按规定分担70%左右的护理服务费用,且不设起付线或起付线较低。
04 服务模式:居家护理成为主流选择
居家护理正成为多数长护险参保人的首选。国家医保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从长护险试点情况来看,居家护理服务占比超过了80%。
除了居家护理,各地还依托基层卫生院、养老院、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民营康养企业等主体,构建多元服务网络。
山东德州齐河县统筹基层医护人员组建了82支、323人的长护险护理团队,以 “村医+护理员”的模式进行居家上门护理,以“医师+护士+护理员”的模式为入住养老机构的失能老人提供服务。
这种多元化的服务模式满足了不同失能人员及其家庭的多样化需求。
05 国家目录:统一规范助力服务标准化
今年9月,国家医疗保障局印发了《国家长期护理保险服务项目目录(试行)》,标志着长护险制度走向统一规范。
这一目录包括36项服务项目,按照生活照护类项目、医疗护理类项目分类管理。
其中,生活照护类项目包括为长期护理保险待遇享受对象提供的日常生活照料及帮助维持其基本生活能力的服务,有20项。
医疗护理类项目包括为长期护理保险待遇享受对象提供的与基本生活照料密切相关的基础医疗护理服务,有16项。
《通知》明确,新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工作的地区,要严格遵照《目录》执行,不得随意调整或变更服务范围。
已建立本地区长护服务项目目录的试点城市,要用3年左右时间逐步统一规范。
06 人才缺口:专业照护力量亟待加强
自2016年长护险试点以来,我国护理人员队伍持续发展,目前规模已达30万人。
但随着长护险覆盖范围不断扩大,专业化、职业化、规范化的长期照护队伍仍存在较大缺口。
“长护险的关键环节是照护服务,其质量和水平取决于照护服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中国医疗保险研究会原会长王东进说,补齐人才缺口,是推动长护险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为破解这一难题,多地正进行积极探索:浙江杭州、贵州铜仁等地通过情景化教学与典型案例剖析,夯实从业人员专业基础。
江苏、河北等地率先开展等级认定考试,为从业人员提供“职业身份证”。
湖北、江西、陕西等地建立岗位对接机制,鼓励定点长护服务机构优先选择取得相应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人员。
07 监管保障:构筑基金安全防线
随着长护险试点扩围,基金监管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苏州市医保局紧扣“守护基金安全、提升服务质量”核心任务,匠心构建全链条、全周期的长护险基金监管体系。
截至目前,苏州市纳入长护险保障范围失能群众累计135644名,年龄跨度从2岁至113岁,基金累计支出32.06亿元。
苏州市通过建立健全定点机构准入退出机制,对服务不达标、存在违规行为的机构“亮红牌”。
同时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经办过程实时监控、服务数据智能可视、事中监管有效开展。
借助智能分析系统对服务数据进行深度分析,精准筛查异常服务行为,2021-2024年累计扣回违规费用和考核款共计1232.44万元。
黑龙江省医保局也制定并实施了《黑龙江省长期护理保险护理服务机构定点管理实施细则(试行)》,从顶层设计、机构准入、经办流程等方面系统谋划、精准施策。
08 未来展望:人文关怀与规范发展并重
长期照护服务的核心是人文关怀,既要通过专业技能保障失能人员的生活质量,更要以温情守护他们的生命尊严。
专家建议,未来还需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健全职业保障机制,吸引优秀人才投身照护行业,让失能家庭能享受到更多有温度、高质量的照护服务。
浙江省医保局党组书记、局长徐良平强调,要全面落实中央改革精神,坚持独立险种、统筹城乡、稳定筹资、适度保障、服务创新。
按照省级统筹理念加快推进多元筹资、待遇支付、失能评估等“八统一”,推动长护险省级统筹高质量发展。
随着长护险制度的不断完善,它将继续为更多失能家庭撑起一片蓝天,让失能老人享受到更有尊严、更专业的晚年生活。
在山东德州齐河县,基层医护人员组成了82支长护险护理团队,以“村医+护理员”的模式走村入户,为失能老人带去专业照护。
从四川成都的翻身记忆操,到浙江湖州的每月1500元护理补助,长护险正以专业与温暖支撑起失能家庭的希望。
随着试点范围不断扩大,制度设计日益完善,长期护理保险将继续为越来越多的失能家庭编织坚实的“保障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