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态电池凭借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等优势,正逐步从实验室走向量产,其产业化进程不断加速,材料端与设备端协同发展,共同推动行业前行。具体情况如下:产业化整体进展:当前固态电池正逐步从实验室阶段到量产验证阶段发展,预计2025年底小批量装车试验,2026-2027年普遍装车试验。国投证券统计显示,2025年中国固态电池行业出货量有望增长到11.1GWh,在2030年预计出货量达到614.1GWh,2030年固态电池渗透率有望达到10%。企业层面进展: 蜂巢能源:将于2025年四季度在2.3GWh的半固态量产线试生产其第一代140Ah容量半固态电池,用于宝马MINI下一代车型,计划于2027年大规模供应。此外,今年将量产第一代能量密度为300Wh/kg的软包半固态电池,第二代半固态电池能量密度将达到360Wh/kg。其第一代全固态电池产品能量密度将达400Wh/kg,容量为68Ah,主要应用于低空飞行和汽车领域。 孚能科技:预计于2025年底建成设计产能达0.2GWh的硫化物全固态电池中试线,向战略合作伙伴客户交付60Ah的硫化物全固态电池,并计划在2026年将全固态电池产能放大至GWh级别。 长安汽车:正全力投入固态电池相关研发,预计2026年实现固态电池装车验证,2027年推进全固态电池逐步量产,能量密度达400Wh/kg。材料端进展: 固态电解质膜:基于现有基膜进行固态电解质涂覆成为更贴近产业化现实的路径。广东卫蓝投产的半固态储能电池产线,采用了江苏三合供应的固态电解质涂覆隔膜。中科固能则实现了硫化物固态电解质膜量产突破,制备出成卷、超薄、大面积、高离子电导率的产品。 负极材料:硅碳负极产业化呈爆发式增长。今年前五个月,新增硅碳负极产能规划已超22万吨,带动相关产业投资逾200亿元。新塬科技、杉杉科技、多氟多等企业纷纷布局硅碳负极项目,与硅碳负极配套的多孔碳材料产能与融资也同步升温。设备端进展: 干法电极工艺设备:先导智能的固态电池设备已获得重复订单,曼恩斯特的多款干法核心设备、赢合科技的干法搅拌设备均已成功交付或获得订单,纳科诺尔的干法辊压设备实现了客户突破,干法电极的关键制程设备正逐步成熟并进入商业化应用阶段。 整线设备:设备的集成化与整线交付能力成为重要指标。利元亨成功中标广汽埃安的硫化物固态电池项目整线订单,海目星也与欣界能源签署了4亿元固态电池设备订单。尚水智能、冠鸿智能等企业发布的干法新品,体现了将多个生产环节整合的趋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