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外贸在复杂国际环境下呈现向上向好态势,这一积极趋势源于政策、市场、产业、企业等多维度的协同发力,具体可从以下方面深入解析: 一、政策支持精准发力,构建制度保障体系稳外贸政策组合拳持续显效。2025年海关总署推出优化口岸营商环境16条措施,包括通关便利化改革、扩大"经认证的经营者"(AEO)企业优惠清单等,直接降低企业合规成本。商务部通过出口退税流程加速、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扩围等举措,上半年推动跨境电商进出口增长5.7%,其中出口额达1.03万亿元。政策红利还体现在对新兴市场的开拓上,例如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增长5.5%,中欧班列运输效率提升使西安至欧洲的货物运输时间缩短至10天左右。制度型开放深化国际合作。中国积极对接RCEP规则,前7个月对东盟进出口增长9.4%,占外贸总值的16.7%。同时,自贸试验区、海南自贸港等平台通过制度创新,吸引外资深度参与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高端产业链,形成"外资+民企"联合攻关的协同效应。 二、市场多元化战略成效显著,新兴市场贡献突出传统市场与新兴市场双轮驱动。前7个月,我国对东盟、欧盟、非洲、中亚进出口分别增长9.4%、3.9%、17.2%、16.3%,其中对非洲进出口规模创历史同期新高。民营企业成为开拓市场的主力军,57万家有进出口实绩的民企通过布局东南亚、拉美等新兴市场,使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出口占比提升至51.8%。区域合作机制释放潜力。中欧班列上半年运输货物量同比增长12%,带动对欧洲出口空调增长28.9%,便携式空调等创新产品在欧洲市场实现售罄。同时,TikTok Shop等跨境电商平台通过"短视频+直播"模式进入墨西哥、巴西等新市场,推动中小微企业出口份额提升。 三、产业升级与技术创新重塑竞争优势高端制造引领出口结构优化。前7个月,机电产品占出口比重达60%,其中高端机床、工业机器人出口分别增长23.4%、55.4%,"新三样"产品(电动汽车、锂电池、光伏)出口增长14.9%。全球每十份造船新订单中,超过七份流向中国,船舶出口额同比增长18.9%。绿色与数字技术赋能产品创新。广东、浙江等地企业推出的便携式空调、储能设备等产品,凭借"无需安装、随时移动"的特性,在欧洲市场销量同比激增164%。粤港澳大湾区内地9市出口近七成的数字照相机、超八成的3D打印机,展现出创新集群效应。 四、企业主体活力迸发,供应链韧性凸显民营企业成为外贸第一大主体。前7个月,民营企业进出口14.68万亿元,占外贸总值的57.1%,其中出口占比达65.6%。山西嘉世达机器人公司通过政策支持开拓欧洲市场,订单已排至四季度;义乌跨境物流企业义达国际通过加密新航线、扩建海外仓,预计2025年销售额突破50亿元。供应链稳定性支撑全球需求。面对美国关税政策冲击,中国制造业凭借完整产业链快速响应,4月出口同比增长9.3%,显著高于市场预期。例如,集成电路进口替代能力增强,前7个月集成电路出口增长21.8%,缓解了外部限制带来的压力。 五、汇率与内需形成双向支撑人民币汇率波动带来竞争优势。当前1美元兑7.18元人民币的汇率水平,较去年同期贬值约3%,直接提升机电、纺织等传统优势产品的价格竞争力。以空调出口为例,对欧洲市场的价格优势推动7月出口量同比增长28.9%。国内需求回暖带动进口结构优化。7月进口同比增长4.8%,连续两个月正增长,反映国内消费升级对高端商品的需求上升。例如,上半年自"一带一路"国家进口的赞比亚夏威夷果、哥伦比亚鲜食香蕉等优质农产品增长显著,同时国内新能源产业发展拉动自动数据处理设备零部件进口增长。 六、国际环境变化中的主动作为抓住关税政策窗口期。7月正值中美90天关税暂缓期,企业抢抓机遇加速发货,当月出口增长8%,其中对美出口的机电产品、关键矿产品等因短期内难以替代,保持了局部韧性。同时,通过转口贸易至东盟、拉美等关税洼地,前7个月对这些地区出口增速显著高于整体水平。规则对接与标准输出并行。中国积极参与数字贸易、绿色贸易等国际规则制定,推动建立跨境数据流动安全港,与35个国家建立丝路电商伙伴关系,在19国建设65个直采基地,为全球经济治理提供"中国方案"。 未来挑战与应对方向尽管外贸向好态势显著,但外部环境仍存不确定性:美国关税政策反复、地缘政治风险、部分国家供应链重构压力等需持续关注。对此,我国将继续通过三方面巩固优势:一是深化与"一带一路"国家产业链融合,扩大中间品贸易占比;二是加大研发投入,推动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前沿技术产业化;三是优化政策工具箱,探索"保税+服务"等新业态监管创新,为外贸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这一系列因素共同塑造了中国外贸的强劲韧性,其本质是制度优势、产业基础、企业活力与全球市场需求的深度耦合。正如海关总署副署长王令浚所言,"多元稳定的市场、创新优质的产品、应变求新的外贸主体",正是中国应对风险挑战的核心底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