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绿色金融促进乡村产业振兴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而绿色金融正是打开这座宝库的关键钥匙。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下,绿色金融作为引导资源向绿色领域配置的重要工具,正在为乡村产业振兴注入新活力。
当前,我国农业绿色转型已取得阶段性成果,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稳步推进,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在多地县域形成示范效应。
然而,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绿色转型的融资压力依然存在,政策协同不足、服务韧性薄弱、产品创新滞后等问题制约着绿色金融与乡村绿色产业的深度融合。
01 乡村产业振兴的绿色金融需求
绿色发展是乡村产业的必由之路,而乡村产业振兴依托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这决定了其对金融服务的特殊需求。
乡村产业振兴的关键在于正确处理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但在当前具体实践中存在生态意识淡薄、发展模式不可持续等问题。
农业经营主体在化肥施用、农药使用、耕地保护、技术采纳、废弃物处理等方面存在不“绿色”行为,迫切需要绿色金融发挥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行为引导”作用。
2023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等五部门在《关于金融支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加强农业绿色发展金融支持”。
建立绿色金融体系、发展绿色信贷已成为“十四五”时期着重推进的关键领域,这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进程与效率具有重要影响。
02 绿色信贷的“助推”机制与价值创造
绿色信贷作为绿色金融的“主力军”,已延伸至“三农”领域的产业升级、转型与拓展。
根据“金融创新→行为引导→产业绿色发展”的逻辑思路,绿色信贷能够发挥资源配置功能,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绿色农业、休闲农业和循环农业,继而助推乡村产业“绿色”振兴。
绿色信贷通过三大作用机制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向“绿”发展:
延伸升级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通过支持农产品深加工和品牌建设,绿色信贷帮助农业经营主体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品价值。
拓展农业产业功能,拓宽收入渠道。绿色信贷支持休闲农业、观光农业等新业态发展,帮助农业经营主体开拓多元收入来源。
创新发展农业绿色技术,提升生产、交易效率。通过支持绿色技术研发与应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效率。
林业碳汇指数保险则展示了“保险—碳汇规模—社会经济—气候调节”的价值路径机制。
这种保险通过定损赔付来保护森林和碳汇规模,有助于林农等经营主体稳定收入,实现碳汇的经济效益;林业碳汇规模稳定有利于促进林业碳汇产业发展,落实“双碳”和乡村振兴等社会目标;
森林经营管理能促进碳库积累,达到调节气候的生态效益。
03 绿色金融面临的三重困境
在信贷业务经营的合规性、安全性、盈利性原则下,绿色信贷业务存在三大困境,制约其在乡村产业振兴中作用的充分发挥。
“门槛准入”困境
一些银行对绿色金融的支持多停留在宏观层面,微观操作体系不完善,缺乏综合衡量标准,内部效率提升和流程优化不足,导致服务成本高。
一些乡村中小银行缺乏绿色金融专营机构、网点和专业人才,致使绿色金融产品在乡村推广受限。
由于生产工艺技术标准和产品质量特殊,银行难以识别农业产品绿色属性,且农业经营主体缺乏“绿色”证据,导致金融服务操作性和效率降低。
“服务韧性”困境
因利率补贴及差异化支持政策力度有限,一些涉农绿色项目正外部效应难以变现,银行成本上升、利差收窄。
投资项目收益不确定性高,增加了农业经营主体参与难度。
“产品增量”困境
一些银行对绿色金融产品创新意识不强,乡村产业相关产品种类少、服务模式单一,难以满足农业经营主体多样化融资需求。
绿色金融产品标准源于绿色产业认证体系,但“三农”领域绿色项目缺乏初始环境,影响评价数据,且第三方评估认证机构资质参差不齐,阻碍了融资需求挖掘。
此外,银行支持对象通常以农业企业为主,金融服务在农业产业链上下游辐射范围有限。
04 破解困境的路径与政策建议
针对绿色金融在支持乡村产业振兴中面临的三重困境,需要政府支持、银行运作、经营主体积极参与,形成合力激活乡村产业振兴新动能。
构建协同政策体系,提升绿色金融准入效率
政府应明确界定相关绿色经济活动类型,确定绿色金融支持方向与重点,同时构建符合乡村绿色金融特征的法律体系。
通过统计、监测和评估绿色金融服务情况,为银行获得财税支持提供依据,增强政策协同性。
银行机构应进一步强化绿色发展理念,将绿色金融纳入战略目标,设立“三农”绿色金融委员会,制定详细投资方向和用途。
应加快落实2025年2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发布的《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优化内部流程,加强成本管理,提升服务效率。
加强基础网点建设,培养与引进专业人才,鼓励地方法人银行深耕地方经济,精准服务当地绿色产业,提高绿色金融产品在乡村的可及性。
健全补偿与识别机制,增强绿色金融服务能力
政府可采用财政贴息、投资补助等措施降低绿色金融服务成本,利用差别准备金等工具引导资金流向绿色项目,提高银行积极性。
银行机构应利用数字化技术收集市场和个人信用数据,完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提升对绿色项目的识别能力。
同时,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市场化融资模式,降低项目收益不确定性风险。
推进创新与标准建设,激发绿色金融发展活力
银行机构应以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需求为导向,积极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如开发基于物权的小额信用贷、农机具和大棚设施抵押贷款等特色产品。
探索投贷联动、“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等新模式。
推动金融系统开展碳核算,建立健全金融机构碳核算方法和数据库,完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规范第三方评估认证机构,提高数据质量和评估准确性。
鼓励银行拓展服务范围,加强供应链金融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绿色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覆盖农业产业链更多环节。
根据去年多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指导意见》,各方应协同推动绿色金融与乡村产业振兴的深度融合。
福建省龙岩市林业碳汇指数保险的创新实践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典型范例。当地通过开发林业碳汇指数保险产品,不仅帮助林农稳定了收入,还促进了森林碳汇规模的稳定,实现了碳汇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这一成功经验表明,只要找准关键堵点,完善产品设计和市场交易机制,调动各方面生产要素向碳汇保险创新倾斜,就能激发保险价值实现路径的内生动力。
未来,随着绿色金融政策体系的不断完善、服务能力的持续提升以及产品创新的日益活跃,绿色金融必将在乡村产业振兴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为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作出更大贡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