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金资本又遭大股东减持,两位高管接连离职
曾经持股15.18%的重要股东,如今持股比例已降至7.92%,华金资本在股东持续减持与高管动荡的双重阴影下艰难前行。
持股5%以上股东力合科创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力合科创”)向华金资本发出减持告知函,计划自2025年11月7日起的三个月内,减持不超过公司总股本3%的股份。
这已是力合科创连续第二年推出大规模减持计划。与此同时,华金资本在短短三个月内接连损失两位核心管理层成员——非独立董事裴书华和副总裁胡正然相继提前离职。
01 股东减持:持续撤退的资本信号
华金资本的重要股东力合科创集团正在加速撤离。
2025年10月16日,华金资本发布公告称,持股7.92%的股东力合科创计划自11月7日起的3个月内,通过集中竞价和大宗交易方式合计减持不超过1034.12万股,占公司总股本比例3%。
细看减持方案,力合科创将通过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减持不超过公司总股本的1%,通过大宗交易方式减持不超过公司总股本的2%。
回溯历史,力合科创对华金资本的减持早已拉开序幕。
数据显示,其最初持股数量达5234.08万股,占总股本的15.18%,而截至2025年10月,持股比例已降至7.92%,累计减持股票数量达3028万股。
仅2024年,力合科创就实施了两波减持:2024年11月7日至12月16日,减持367.17万股,套现5654.07万元;同年12月17日至26日,再次减持61.6万股,套现965.91万元。
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力合科创曾披露过一份与2025年规模相同的减持计划,截至2025年2月4日计划届满时,仅完成428.77万股的减持,约占计划减持数量的41.46%。
此次再度推出减持计划,意味着其退出意愿并未减弱。
02 市场反应:股价低迷与信心消退
股东持续减持的直接后果,已充分传导至华金资本的二级市场表现。
在2025年2月短暂冲高至20元/股上方后,公司股价开启了长达8个月的持续调整,与同期A股结构性牛市、沪指创10年新高的走势形成鲜明反差。
截至10月23日收盘,华金资本收盘价为14.35元/股,较2月高点跌幅超过20%。
减持公告发布后的市场反应更为直接。10月16日公告披露当日,公司股价下跌2.28%,成交金额达9073.82万元;10月17日股价进一步下跌3.90%。
反映出市场对减持计划的负面预期。
这一股价表现与华金资本背后的国资形成鲜明对比。华金资本作为珠海国有资本运营的重要平台之一,其股价低迷不仅反映了股东减持的压力,更暗示了公司基本面面临的深层挑战。
03 业绩波动:过山车式的盈利困境
如果股东减持与股价低迷是华金资本面临的外部压力,那么业绩的频繁波动则暴露了公司内部经营的深层问题。
2023-2025年间,华金资本的业绩表现犹如坐过山车,盈利稳定性和质量均显不足。
2023年,公司净利润遭遇重创,全年净利润仅为7400万元,较2022年的1.43亿元同比大幅下滑48.41%,营收也同比下降38.53%至4.01亿元,结束了此前的增长态势。
2024年,公司业绩虽迎来反弹,全年营业收入达4.86亿元,同比增长21.18%,归母净利润1.57亿元,同比增长111.53%。
但净利润增速远超营收增速主要源于非经常性损益等非主营业务贡献。
进入2025年,一季度财报显示,公司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从上年同期的1.09亿元锐减至0.37亿元,降幅高达65.97%,扣非归母净利润降幅也达64.03%。
尽管2025年上半年营收同比增长18.89%,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21.00%,但相较于2021年1.93亿元的净利润峰值仍有较大差距。
04 高管动荡:管理层稳定性受冲击
与业绩波动相伴的是高管团队的变动。
2025年5月25日,华金资本董事会收到非独立董事裴书华的书面辞职报告,因工作变动原因,其申请辞去非独立董事、董事会审计委员会委员及董事会薪酬与考核委员会委员职务。
裴书华原定任期至2027年6月28日,提前两年离任。
短短三个月后,高管变动再次发生。8月29日,公司副总裁胡正然因控股股东另有任用,申请辞去副总裁职务。
同样提前终止了至2027年6月的任期,辞职后不再担任公司任何职务。
尽管公司公告强调已完成工作交接,不会影响日常经营,但短期内两位核心管理层成员先后离职,无疑引发市场对公司内部管理及战略执行连续性的担忧。
华金资本正处于多重负面因素的交织中,而高管团队的动荡则为公司的未来增添了更多不确定性。
华金资本此前披露的2025年中期报告显示,上半年公司净利润同比增长21%,但这一增长建立在2023年业绩大幅下滑的基础上,且与2021年净利润峰值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业绩波动与高管更迭的双重挑战下,华金资本能否突破现状,重新赢得市场信任,仍有待时间的检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