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导概念大爆发!核聚变关键材料,多股年内狂飙
今年以来,超导概念股在资本市场表现惊人,成为震荡市中一抹亮丽的色彩。
今年以来,超导概念股在资本市场表现惊人,成为震荡市中一抹亮丽的色彩。永鼎股份累计上涨186%,东方钽业涨幅超116%,西部超导、辰光医疗等多只个股涨幅介于70%至37%之间。
这波上涨并非单纯的资本炒作,其背后是核聚变能源商业化路径的逐渐清晰。
随着中国BEST装置、美国《聚变能源战略2024》等技术和政策利好持续释放,超导材料作为核聚变装置中价值量最大环节(占托卡马克装置成本的30%-40%),正成为资本追逐的焦点。
01 技术突破:核聚变商业化提速
2025年,可控核聚变领域迎来了一系列里程碑式的突破,为超导材料的应用打开了前所未有的市场空间。
在安徽合肥,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 项目建设取得关键突破,装置主机关键部件杜瓦底座成功交付安装。
这一装置预计在两年后建成,将在全球范围内首次实现聚变能发电演示,并计划到2030年实现发电。
同时,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也实现了重要突破,在合肥创造了完成1亿摄氏度1000+秒的“高质量燃烧” 新世界纪录。
这一成果代表着可控核聚变商业化落地的重要进展。
9月下旬,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牵头研制的全超导磁体,成功产生35.10万高斯的稳态强磁场,并在该磁场下稳定运行30分钟。
该研究团队创新磁体结构,将高低温和高温超导磁体同轴嵌套,有效解决了低低温高场下的应力集中、屏蔽电流效应等难题。
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近日发布的《2025年世界聚变展望》指出,聚变能源的发展已不再是“是否可能”,而是“如何加速”。
报告预测,2030年代将迎来首批试点电厂并网,2040年代实现规模化商业部署。
02 产业链格局:超导材料的核心地位
在可控核聚变产业链中,超导材料占据着核心地位,尤其是托卡马克装置中,超导磁体成本占装置总成本的30%-40%,是装置价值量最大的环节。
目前,托卡马克是全球范围内投资额最大、技术发展最为成熟的核聚变路线。
超导磁体则是托卡马克装置的“心脏”,由于核聚变反应中上亿摄氏度高温无法被任何材料容纳,超导磁体可以利用强磁场位型约束高温等离子体,因此必不可少。
超导磁体由超导带材或线材绕制而成,上游环节超导材料包括低温超导和高温超导。
相比低温超导材料,高温超导在同样的温度下具备更高的磁场强度,有望为核聚变装置的功率输出提供更高的上限。
高温超导磁体能帮助聚变堆降低运行成本和提高系统效率,目前已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采用全高温超导托卡马克装置方案。
据中航证券预测,核聚变反应堆市场具备万亿元级别的市场容量。
而私营资本高场托卡马克每100-500MW目标造价约150亿-350亿元人民币。
03 市场表现:概念股年内狂飙
在核聚变商业化预期升温的推动下,超导概念股在2025年表现强劲,多只个股实现大幅上涨。
根据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截至10月23日,永鼎股份年内累计上涨186%,排名第一。
该公司子公司东部超导主营产品是第二代高温超导带材及超导应用产品,并通过了年产5000公里带材扩产议案。
东方钽业涨幅超过116%,排名第二。该公司是首根百米级超导集束缆线研制者,为“星火一号”聚变装置提供核心磁体系统。
紧随其后,西部超导、辰光医疗、中信金属、百利电气、精达股份、国缆检测等多股涨幅在70%至37%之间。
10月23日,超导概念板块单日上涨2.03%,位居概念板块涨幅第4。
16只个股上涨,其中国缆检测20%涨停,东方钽业涨停,辰光医疗、中孚实业、博菲电气等涨幅居前。
资金面上,超导概念板块当日获主力资金净流入0.50亿元。
东方钽业、中孚实业、西部超导、国缆检测等个股主力资金净流入居前。
04 主力玩家:产业链关键企业剖析
在超导材料领域,几家龙头企业凭借技术优势和量产能力,成为了资本市场的宠儿。
西部超导作为全球低温超导材料龙头,是国内唯一具备ITER项目(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供货资质的企业。
公司已能为BEST项目批量供应长达9万米的NbTi超导线材,可满足BEST装置1/3磁体需求。
永鼎股份则代表了技术升级的未来方向。旗下东部超导推出的千米级REBCO高温超导带材,通过MOCVD技术将磁体体积压缩40%,已在小型实验装置完成验证。
上海超导是国际上唯二两家具备年产千公里级第二代高温超导带材生产能力的企业之一。
2025年6月29日,规划投资25亿元的上海超导带材及总部基地正式开工建设。
在核心部件领域,合锻智能拿下了2.09亿元BEST装置真空室订单,目前已完成首套重力支撑交付。
真空室是托卡马克装置中价值量占比25%的关键部件。
安泰科技是全球唯一为EAST装置批量提供全钨偏滤器的供应商,独家承担ITER钨铜复合部件制造,2025年核聚变订单达5.2亿元。
05 未来前景:黄金赛道还是资本泡沫?
随着核聚变商业化时点渐近,超导材料行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聚变行业协会(FIA)调查表明,多数企业认为具备商业化价值的托卡马克聚变堆有望在2031-2035年及以后诞生。
根据FIA《2024年全球聚变行业报告》,聚变行业2021-2024年已累计吸引了超过71亿美元的投资。
2024年新增9亿美元投资,其中政府资助增加至4.26亿美元、增幅57%。
全球范围内的私营聚变公司也随之增加到45家,私营资本和科技巨头如比尔·盖茨、索罗斯、谷歌母公司Alphabet等均入局踊跃。
国金证券预测,“十五五”期间国内多座实验堆将开工,核心零部件企业订单年复合增速或超50%。
从EAST到BEST,中国已形成“实验堆-示范堆-商用堆”发展路径,市场驱动模式从预期转向订单。
与此同时,行业内对过热投资也保持了一定警惕。
上海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教授、甚磁科技创始人赵跃表示,“大家会有美好的期待,但这些期待有时候会转变成激进的行为,其中就包括大步上产能,这些不一定有利于行业持续健康的发展。”
随着BEST装置2027年发电演示的倒计时,资本市场对超导概念的热情仍在持续。
国金证券认为,行业有望在“十五五”期间迎来资本开支加速周期,相关零部件赛道的订单有望持续释放。
在能源转型的大背景下,可控核聚变已不再是遥不可及的科幻想象,而是一条正在逐步变现的黄金赛道。
对于那些在技术突破和商业化进程中占据先机的企业而言,这场能源革命才刚刚开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