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F上调2025年亚太经济增长预测至4.5%,人工智能与出口成主要动力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其最新发布的亚太地区经济展望报告中传递出积极信号,这一由人工智能驱动的投资热潮正在重塑地区经济增长格局。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10月24日在香港发布最新一期《亚太地区经济展望》报告,预计2025年亚太地区经济增速为4.5%,较其4月份的预测上调了0.6个百分点。
这一修正使得亚太地区继续稳坐全球经济增长最重要引擎的地位,IMF指出该地区今明两年对全球增长的贡献率将保持在60%左右。
01 增长动力:科技周期与政策支持双轮驱动
IMF报告指出,2025年上半年亚太地区经济增长得益于强劲的出口以及繁荣的技术周期。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亚太部副主任Thomas Helbling在接受第一财经专访时解释道:
“推动增长的不仅仅是贸易,还有人工智能周期的强劲推动。AI热潮带来了全球范围内的强劲投资需求。”
除了技术因素,政策支持也发挥了关键作用。
在全球金融环境宽松、美元贬值的背景下,亚太地区的宽松货币和财政政策进一步支持了内需增长。
报告还提到,为规避美国关税而提前锁定采购所推动的出口超预期增长,也是短期韧性的重要来源。
02 区域亮点:中国增长预期显著上调
在亚太地区整体展望向好的背景下,IMF显著上调了中国经济增长预期。
IMF将中国2025年经济增长预测上调0.8个百分点至4.8%,2026年预测也上调0.2个百分点至4.2%。
同时,香港今明两年的经济增长预测也分别被上调0.9和0.3个百分点,至2.4%和2.1%。
这一调整反映了IMF对中国经济韧性的认可,Thomas Helbling特别称赞了中国自去年九月开始的经济再平衡努力。
03 未来挑战:2026年增长可能放缓
尽管短期前景改善,IMF报告仍对中长期挑战发出警告。
报告预测,到2026年,亚太地区经济增速将放缓至4.1%。
这一放缓主要源于美国加征关税的负面影响将随时间推移逐步显现。
IMF亚太部主任表示,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可能推高利率,导致金融条件收紧,进而加剧债务脆弱性并抑制增长。
Thomas Helbling强调,“最糟糕的时期还没有真正过去,因为关税的影响会随着时间逐步累积。到2026年,其影响会更大一些”。
04 政策建议:推动结构性改革与内需增长
面对这些挑战,IMF呼吁亚洲经济体更多转向内需并深化区域整合,以维持可持续增长。
短期内,IMF建议各国采取有针对性的财政和货币刺激措施,以缓解贸易冲击的影响。
从中长期看,IMF认为结构性改革对改善增长潜力和实现经济再平衡至关重要。
Thomas Helbling在谈到中国时表示:“经济再平衡非常重要,国内需求和私人消费需要在未来成为更重要的增长动力。”
他建议中国加大对农村地区的转移支付,改革户籍制度,并强化社会保障体系,从而减少预防性储蓄,释放消费潜力。
根据IMF的报告,亚太地区虽然面临贸易紧张局势和中期结构性挑战,但通过适当的政策调整和结构性改革,这一全球增长引擎将继续保持其动力。
亚洲的政策制定者正站在十字路口,他们的选择将决定这片世界最具活力区域的经济能否在挑战中稳步前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