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燃料电池汽车规模化发展需要跨越以下几道坎:1. 成本高昂: 制造成本高:氢燃料电池系统的材料选择、精密加工和系统集成等环节需要高精尖技术和严格质量控制,使得制造成本居高不下,进而推高了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售价,使其在与传统燃油车和电动汽车的价格竞争中处于劣势。 使用成本高:目前氢气制取、储运成本较高,导致终端用氢价格昂贵。例如,绿氢成本高达30 - 40元每公斤,即使灰氢成本也在10元每公斤左右,而在终端用氢成本中,储运环节占比高达30% - 50%。2. 加氢站建设滞后: 数量少分布不均:加氢站数量稀少且分布不均,极大地限制了氢燃料电池汽车的行驶范围和使用便利性,降低了消费者的购买意愿。 建设难度大:加氢站建设涉及复杂的选址、审批、建设和运营流程。选址要考虑地理位置、人口密度、交通状况等因素;审批需经过多个政府部门严格审核;建设和运营需要巨额资金投入和专业技术支持。 运营效率待提高:即使加氢站数量足够,如果运营效率低下、服务质量差,也会影响氢燃料电池汽车的推广和使用。3. 氢源供应不稳定: 传统制氢方式有弊端:当前氢气主要通过化石能源制取,成本高且环保性差,制氢过程中会产生大量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与氢燃料电池汽车的绿色、环保理念不符。 绿色氢源技术不成熟:通过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的绿色氢源技术尚处于起步阶段,在生产效率、成本控制以及规模化生产等方面面临诸多挑战,如电解水制氢能耗高,且氢气储存和运输需要特殊设备,增加了成本和技术难度。4. 技术标准与规范缺失: 兼容性问题: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规范,导致不同厂家生产的氢燃料电池汽车和加氢站之间可能存在兼容性问题,增加了消费者购车选择的难度和成本,还可能在使用过程中出现安全隐患。 维修保养复杂:技术标准不统一使氢燃料电池汽车的维修和保养更加复杂和昂贵,维修人员需要掌握多种不同品牌和技术规格的车辆知识,提高了维护成本。5. 关键技术有待突破: 燃料电池技术:需要进一步研发具有高耐久性、更高效率以及更低成本的燃料电池技术。部分国产燃料电池仍存在不稳定的情况,在燃料电池汽车的经济性和安全性方面还有提升空间。此外,如催化剂成本与耐久性问题,目前主要催化剂铂价格高昂且易受杂质干扰导致性能衰减,研发非铂或低铂催化剂是重点方向,但新材料稳定性有待提升。 氢气储运技术:在储氢密度与安全性方面,高压气态储氢体积储氢密度较低,液态储氢需低温且存在蒸发损失,固态储氢仍处于实验室阶段。输氢基础设施不足,管道输氢成本高且与现有天然气管道兼容性差,液氢运输技术门槛高。6. 政策支持与衔接: 政策延续性: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目前较为依赖政策支持,随着首轮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接近尾声,政策衔接的断档风险增加,企业融资尤其是民营企业融资困难,产业界渴望新政策的出台以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延续性。 补贴发放:政府补贴发放延迟,使得企业陷入现金流短缺的困境,同时整车企业在补贴资金发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影响了产业链上游企业的资金状况。 全国性政策统一:目前关于氢燃料电池汽车的高速通行费等政策在全国范围内尚未统一,限制了车辆的跨地区运营和推广。7. 人才短缺:氢能领域在技术研发、装备制造、运营管理等方面都面临人才短缺的困境,这不仅会制约氢燃料电池汽车的研发进程,还会影响到其生产和运营的质量与效率。
|
|